除此之外,還有些孩子的壓歲錢被用來投資網貸、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盡管P2P行業風險高,但依然有不少家長選擇將壓歲錢存入各種P2P及“寶”平臺。看好互聯網理財的家長主要是因為互聯網理財門檻低,收益比銀行存款高些,比如余額寶1元錢就能投資,七日年化收益率曾達到6%左右。但理財人士提醒,互聯網理財是一個新興事物,絕大部分家長對互聯網理財的認知比較少,總體投資收益并不樂觀。尤其是80后、90后父母太年輕,不易控制住自己的消費欲望,經常在各種秒殺、贈積分活動中輕點鼠標就把錢花得干干凈凈,賺的一點利息根本不夠花。而除了投資,也有家長選擇拿壓歲錢來繳下一年的學費或者報一些輔導班,把經濟價值變成在精神方面的投資。有業界理財師曾做過調研,發現孩子每增加一年的學習,未來的工資可以增長12%至15%。壓歲錢投資完全靠錢的升值并不是最重要的,讓孩子多學習一些理財意識和專業技能,在這些方面投資遠比錢的增值更好。
引導孩子樹立長期理財意識
采訪期間,雖說大多數家長表示,會替孩子支配壓歲錢,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應該讓孩子對壓歲錢自由支配,以培養其理財能力。事實上,孩子從3歲時就應該逐漸培養他的理財意識。在這個年齡段,孩子開始認識錢,分得清面值,他們往往從儲蓄罐開始進行儲蓄,用來購買文具及玩具。
業界理財師指出,理財應從記賬開始。因而在培養理財意識方面,家長可以準備一個記賬本,讓孩子自己先學會記賬,對壓歲錢進行收支記錄,保證收支平衡,然后結余。結余之后就可以給孩子買教育金保險以及基金定投儲蓄。有的孩子年齡太小,還沒有身份證,所以不能在銀行開立賬戶。故理財初期,可以用父母的賬戶,這時父母可以跟孩子訂立一個小協議,比如等孩子有身份證可以自己在銀行開戶,這筆錢就可以轉入孩子的名下。
除了儲蓄,家長還可嘗試帶領孩子進行風險投資。采訪中,有個初中的孩子在父母的指導下開始接觸股票。這位孩子的家長告訴記者:“我們會做一些股票推薦,幾乎是實時更新的,孩子在我們的指導下做股票,通過炒股了解上市公司經營情況,了解行業甚至對今后擇業都有指導的作用。”盡管這樣的案例尚屬少數,且理財師們并不建議將所有的錢都來炒股票做風險投資,但這個例子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即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教育部此前做過這樣一個統計: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學費生活費合計,大約需要父母負擔49萬多元。如果要去海外學習,費用會更高。這樣的費用負擔必須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包括未來的婚嫁金,以及大學畢業后的創業金。這筆錢是剛性消費,也不是能短期準備出來的,所以必須建立長期的理財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