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2家藥企出京:企業依舊保留“北京身份”
1月19日,北京萬生藥業公司與河北滄州渤海新區簽訂對接協議,萬生藥業在該園區拿地150畝規劃建設原料化學合成工廠,完成企業全產業鏈生產,固定投資達4億多元。
由于到外地辦廠存在監管政策問題,按政策規定建工廠必須在當地申報審批,并可能失去北京的品牌效應和部分首都市場,這是北京藥企在外遷過程中所擔憂的問題。
從北京到滄州
“如果沒有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實施,我們公司的發展規劃可能還要往后推。簽約是個歷史性突破,經過政府和企業3年的努力,落戶河北滄州渤海新區終于有了實際的成果。”萬生藥業副總經理梁云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天簽約的還有另外21家北京兄弟醫藥企業的代表。
為承接北京醫藥企業落戶滄州,京冀兩地政府在滄州臨港經濟開發區圈出6.1平方公里土地用于建設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則,滄州渤海新區成為北京醫藥企業外遷主要承接地,項目總投資達61億元。“在產業鏈上,原來我們的生產原料都是從外面采購的,采購成本高,如果由我們自己生產,這部分的附加值就可以保留在企業內部,既節約成本,又增加利潤。”梁云松表示,通過在河北建廠,實現了企業生產的全產業鏈,解決因為原料藥缺失、供應不足而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時通過產業鏈的延伸,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拓展了新空間,同時享受北京的科技資源優勢和河北的低成本優勢。“目前公司正加緊設計、規劃,兩三個月后就可以開工建設了,預計6年內可以全部建成投產。”梁云松告訴記者,如果順利的話,2015年底或2016年初投產。目前公司的產值達5億多元,公司很快將達到10億元級水平。“這幾年我們往天津薊縣和河北滄州調研來回不下10次。”梁云松說。
當初,北京市政府方面有意向從天津的薊縣和河北滄州兩地選擇一個來承接北京生物醫藥企業,北京市政府多次組織有意向的企業到兩地調研,最終選定渤海新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因為滄州的政策更好。”梁云松說。
曾經的顧慮
對北京企業而言,優惠政策是否能延伸到屬地之外,是他們外遷的重要考量。因為在北京,企業顯然具有屬地帶來的政策、品牌及市場優勢,如果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就不會得到企業的積極響應。
梁云松告訴記者,藥業企業受藥監政策制約,藥批文號存在管轄問題。如果單獨到河北建廠,那么北京報批的產品就不能在河北生產,必須重新報批,這就給企業帶來一系列麻煩。
這次落戶滄州的22家藥企得到政府承諾:將一定程度上保持“京籍”,在藥品監管方面享受北京市生物醫藥企業的同等政策。梁云松特別強調,“這個政策對我們很重要。”“當地建廠必須在當地注冊和監管,以往這個政策始終沒能突破,絕大部分企業望而卻步。”北京市經信委副主任王穎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次滄州醫藥新產業園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設,讓企業保留“北京身份”的政策創新已征得國家有關部門初步同意。
解決了身份難題,產業園迅速得到北京醫藥企業的積極響應。目前有入駐需求的企業達到47家,涵蓋北京市制藥企業中雙鶴、萬生、協和等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重點企業。
政策創新,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
北京為緩解人口壓力,減少對環境影響,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明確發展高精尖產業,退出一般制造業、低層次產業,但如何打破“一畝三分地”,形成利益共享機制卻成為京津冀共同面臨的現實問題。“政府和公司幾年前就開始著手對接工作了。但政府在推進過程中,因為受相關政策的制約,遇到不少阻力。”梁云松說,這次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后,推進的步伐明顯加快了。
事實上,為了促進京津冀企業聯姻,三地的各個政府部門也一直在嘗試打破傳統條框。
如稅收問題,因為直接關系到各地方的財政收入,一個企業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涉及稅收如何分配,往往成為產業轉移利益共享機制的核心問題。
而按照相關規定,一個企業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企業分公司的稅收要匯總到總部進行繳納,總部地區政府再依據分公司繳稅比例給予當地適當返還,導致總部所在地在稅收征收方面處于優勢地位。
去年10月,京津冀在廊坊市固安縣簽署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稅收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三地將建立稅收利益協調機制,解決了稅收分配問題。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讓三地都跳出了“一畝三分地”的條條框框,結成協調創新共同體。京津冀產業的協同,也給多方帶來了實惠。
打破了政策創新的瓶頸和“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實現政策創新,將優惠政策延伸到屬地之外成為撬動協同發展的“重要杠桿”。正是這種政策的突破創新,為醫藥企業打消了顧慮,對北京其他產業的外遷也具有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