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6日電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大力提振消費 促進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專家座談會。多位專家學者表示,餐飲業既是消費市場的“晴雨表”,又是民生福祉的“溫度計”,對民眾生活品質提升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會長邢穎表示,當下餐飲業發展出現了一些可喜的現象,但也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借助專家學者及社團力量,對企業文化、產業發展、消費趨勢等方面進行專業研究,進而精準把脈市場動向,為餐飲企業提供前瞻性的策略指引,助力其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找準定位、優化運營,實現穩健且可持續的成長,已成為整個行業的關鍵課題。
圖為世界中餐業聯合會會長邢穎。(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供圖)商務部原黨組成員黃海指出,當前服務消費增長幅度明顯高于商品消費,餐飲業作為商品消費與服務消費相結合的業態,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可以通過產品創新、場景創新和業態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
“提振餐飲業消費,需要擴大餐飲業的有效投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顧問專家吳曉華稱,無論是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還是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都需要投資加力。
“對餐飲業來說,促進消費需要分類施策。”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傅龍成指出,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數量巨大,他們對品質餐飲的消費需求不斷提升。餐飲業需要順應居民生活服務性需求的持續增長,增加和豐富優質服務產品的供給,創新業態,構建新消費場景,推出新的消費題材。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消費的升級催生出“文化餐品”“數字餐品”“健康餐品”等諸多業態,未來,中國餐飲業還將呈現出標準化、連鎖化、品牌化等趨勢。
“提振和擴大餐飲消費要把建設‘國際美食之都’列入城市長遠發展戰略。”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王成榮指出,發展餐飲業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組織創新,一些餐飲業者的探索已經取得成效。他們改變傳統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通過建立研發機構、成立美食研究院等方式,加速對產品的創新迭代,吸引了大量年輕消費者。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執行院長陳立平建議餐飲業打造企業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將制造、流通、銷售一體化,取得低成本優勢;同時加強業態創新,重視超市烘焙、面點和加工食品等食品市場的發展,培育“料理品零售業”,形成少單品、專業化、品牌化,適應購物中心、超市招商的餐飲新品牌。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助理研究員趙京橋指出,目前餐飲業整體增速在放緩,但不同區域、城市之間差距很大。從城市來看,一、二線城市增速放緩,三、四線城市表現活躍。餐飲消費預期正從原來追求性價比,轉為追求質價比,大眾餐飲在蓬勃發展。
白家大院副總裁王德偉介紹,白家大院通過以食為媒,讓文物活起來,推動御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同時注重構建沉浸式消費場景與特色服務體系,講好中國美食故事。
“消費者想要吃得明白、吃得放心,餐飲業的標準化發展是重要一步。”世界中餐業聯合會秘書長趙文珂表示,近年來,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完善餐飲服務質量、餐飲環境以及綠色發展等標準體系,同時注重推廣智能點餐系統、供應鏈數字化管理等數智化轉型,降低餐飲業運營成本,助力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