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10日電(趙方園 王慶凱)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如今,AI醫療作為一個重要探索方向,正在從輔助診斷、疾病管理向更深入的領域延伸。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就“AI+醫療”應用潛力、應用規范等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認為,以DeepSeek為代表的深度推理大模型將賦能醫藥工業,為制藥企業帶來研發、生產、流通和終端消費等全鏈條的質量提升。同時,深度推理大模型與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用戶的相關系統對接后,制藥企業可以合理、高效地利用大健康數據、醫療大數據等,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研發方向和市場策略。
對于當前AI技術的快速發展,全國政協委員、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明指出,“盡管AI在藥物研發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但仍面臨一些關鍵挑戰,尤其是AI技術從實驗室研究到實際臨床應用,仍然需要大量的驗證和優化。”
他認為,AI正在并將繼續深刻變革生物醫藥創新領域,包括在靶點發現與驗證、分子設計與優化、臨床試驗優化、個性化治療與精準醫療等方面,AI的應用已經帶來了顯著的突破,能大大提高新藥發現的效率,降低研發成本,縮短新藥上市周期。
談到人工智能與中醫藥,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副董事長趙菁指出,將AI技術與中醫幾千年積累的知識寶庫相融合,并進一步對其完善,會更大程度上賦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比如在新藥研發方面,可加速AI驅動的新藥研發,利用大數據模擬分析中草藥成分藥效與毒性,提升配伍篩選效率,縮短研發周期。”
近期,全國多家醫院官宣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但同時,也有地方發文禁用AI處方。“人工智能+”應用邊界在哪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表示,AI不能代替醫生,但可以成為醫生很好的工具和助手。在未來,AI可能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非常鼓勵在技術上對它進行前沿的探索性研究,但要真正應用在人身上還是一定要謹慎。
“隨著AI的出現,科技發展很快,很多醫院引入了DeepSeek大模型,我們的鄉村醫生也可以使用。”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在調研時發現,過往由于基層醫療設備匱乏與人才斷層,導致“小病拖大、大病誤診”。AI下鄉,不僅有助破解基層醫療“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的困局,還能引領基層診所數字革命。
“以往鄉村醫生診療手段局限,如今借助互聯網醫療,鄉村醫生可精準判別疾病類型,用藥更具針對性。”他認為,AI醫生的應用,不僅能解決分級診療中的難題,還能推動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融合,形成統一的診療標準。
在耿福能看來,中醫藥的“治未病”理念還將因AI獲得科學化表達。“我們過去是看病,大模型出現后,未來就可以‘算病’了。過去中醫說治未病,實際上是通過面診等方式大概判斷會發生的病變,現在大模型病種集中的數據多了以后,它就可能推演出來以便于提前干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