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8日電 (記者 武一力)“超過30家鋰電產業頭部企業在湖北荊門高新區聚集,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鋰電池主要部件在荊門均有配套生產,形成了一條年產值近千億元的鋰電產業鏈。”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荊門市東寶區牌樓鎮來龍村黨總支書記胡為義8日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荊門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談起家鄉的鋰電產業,胡為義難掩自豪。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支持鋰電池企業出海,打造工程師紅利”的建議,盼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
胡為義認為,作為新型產業,中國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及光伏構建了全球范圍技術優勢,通過產品出口、出海建廠、派駐工程師技術合作等,拓展國際業務,在就近供應國外車企、儲能客戶產品的同時,輻射周邊地區,承接更多海外訂單,讓中國“智”造高附加值產品創造更多外匯收益。
“當前,中國鋰電池企業出海時,海外建設合作、供應鏈等需要企業重新組建,無法保證工作效率、交付品質,增加企業海外建設成本?!焙鸀榱x說。對此,他建議相關部門對企業供應鏈資源、公共關系等方面進行統籌支持,協助鋰電池企業出海。
“產業創新的核心就是人才創新。”胡為義說。他建議,支持高校優質資源與企業科研聯動,推動科研成果轉化。高校可設置專門性人才通道,為培養高素質、面向海外項目的工程師設置學習科目,根據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