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6日電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6日表示,按照黨中央部署,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去年四季度,一次性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分三年每年2萬億元,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這項政策通過整體設計和機制重構,在主動化解債務風險的同時,支持地方騰出更多資金資源,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總的看,我們用一項政策至少辦成了三件大事。
第一,化債壓力大大減輕,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緩釋。置換政策出臺后,各地抓緊布置、迅速落實。一是隱性債務顯性化,債務管理更加規范透明。截至今年3月5日,地方共發行置換債券2.96萬億元。二是高息債務低息化,去年發行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利率水平下降平均超過2.5個百分點,部分地區下降更為明顯,預計這部分置換債券5年利息減少2000億元以上,極大減輕地方資金壓力和利息支出。三是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化解到期時間臨近、隱患比較突出的隱性債務,牢牢守住安全防線。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梅地亞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就發展改革、財政預算、商務、金融證券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第二,財政空間得到釋放,經濟發展動能明顯增強。在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通過實施置換政策,一是打通了經濟循環的堵點,各地暢通了資金鏈條,帶動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源,科技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得到有力支持。二是更好的保障了重點民生,地方用好化債等支持政策,騰出更多資金,兜住基層“三保”底線,義務教育、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低保、優撫等得到更好保障。三是支持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今年地方安排更多資金用于科技創新、促進消費等重點支出,增幅較去年均有提高。
第三,融資平臺改革轉型邁出重要步伐,金融環境持續優化。通過債務置換有效帶動平臺退出,從去年四季度情況看,置換政策實施后平臺減少4680家,占全年減少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時,通過帶動優化銀行等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增強信貸投放意愿,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3月6日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商務部部長王文濤、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就發展改革、財政預算、商務、金融證券等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