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巴彥淖爾3月4日電 題:黃河“幾”字彎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生態與產業雙贏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初春的烏拉特草原銀裝素裹,位于黃河“幾”字彎頂端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通過“黃芪羊”全產業鏈打造與“異地借牧”生態養殖模式創新,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的振興之路。
在烏拉特前旗“黃芪羊”產業園內,現代化養殖棚圈整齊排列,工人們正用科學配比的中草藥飼料喂養羊群。而在200余公里外的烏拉特中旗,牧民斯慶巴特爾家的300多只絨山羊正在農區的玉米秸稈地里悠閑覓食。
圖為“黃芪羊”在吃調配好的中藥材飼料。李佑臣 攝“黃芪羊”鏈動三產融合
烏拉特前旗是內蒙古27個國家備案的革命老區之一,肉羊養殖是這里的支柱產業之一,肉羊飼養量達到460萬只,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只。另外,這里黃芪年種植面積6萬畝,總產量高達5.8萬噸。
近年來,當地在緊鄰烏梁素海的西山嘴農場建設“黃芪羊”養殖園區,帶動周邊村組成立養殖合作社,建設養殖小區,通過“龍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戶發展“黃芪羊”特色養殖產業,并以訂單回收、托管代養、務工就業、科技培訓等方式助農增收。
據烏拉特前旗西山咀農場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李蒙山介紹,“黃芪羊”在農戶家放養兩年半后,會被轉移到園區,進行半年集中飼養,期間主要食用含黃芪、紅花、枸杞等12種珍貴中藥材秸稈的配方飼料。
“吃特制飼料養出的羊,肉質緊實、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市場價格比普通羊肉高。”李蒙山說,項目實施后,黃芪秸稈綜合利用率提升至85%,目前帶動周邊5個老區村組發展養殖。
圖為牧區的羊在農區的地里進食。 薩仁格日樂攝“異地借牧”破生態困局
在烏拉特中旗希博圖嘎查的玉米地里,300多只絨山羊正悠閑啃食秸稈。牧民斯慶巴特爾算著“生態賬”:“通過‘異地借牧’,租用農區80畝秸稈地,保羔率近100%,飼養成本降低,自家草場還能休養生息。”他口中的“異地借牧”,正是當地破解生態困局的創新方案。
面對3900萬畝草原中60%存在退化風險的嚴峻形勢,烏拉特中旗啟動“異地借牧”計劃。每年10月至次年4月,30萬只羊南下農區,利用180萬畝耕地秸稈資源,為草原贏得6個月休牧期。
“這實現了三重循環。”烏拉特中旗副旗長王云解析道,“北繁南育”解決牧區飼草短缺,“南草北飼”提升秸稈利用率,“北肥南施”讓羊糞還田增加地力。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配套出臺飼草料調運補貼政策,對嚴格執行草畜平衡的牧戶,按調運半徑給予每噸160元至200元補貼,最高每戶補貼50噸的運費,惠及6個蘇木鎮牧民。
圖為“黃芪羊”高標準養殖基地羊舍。 李佑臣 攝生態賬本里的振興密碼
如今,“黃芪羊”和“異地借牧”帶來的乘數效應正在顯現。
在烏拉特前旗,“黃芪羊”既科學有效利用了黃芪的地上部分作為配方飼料,將種植業的副產品變廢為寶,增加當地種植戶的收入,又提高了羊肉品質,帶動養殖戶增收。
“此舉緩解了烏梁素海周邊草牧場載畜量過高的問題,還可以吸納周邊眾多農村富余勞動力,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增加收入。”李蒙山說。
而在烏拉特中旗,生態賬本數據更加亮眼。“異地借牧”計劃實施3年來,全旗草原植被蓋度提高35個百分點,產草量提高50%以上,秸稈資源化利用率超90%,農田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15%。
王云介紹,對于牧戶來說,農區氣候溫暖,羊群不用通過掉膘抵御寒冷氣候,玉米、葵花等農作物收獲后的秸稈能為其提供飼料,既緩解自家草場壓力,又保障了牲畜膘情。
“對于農戶來說,地里的秸稈不僅不用耗費人力、物力去處理,還能租出去賺錢,牛羊啃食秸稈時排泄的糞便相當于給農田上了有機肥,提高了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效率。”王云說。
“兩種模式殊途同歸,都在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在巴彥淖爾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岳榮看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多重提升,為邊疆地區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