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3月4日電 題:“以竹代塑”緣何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
作者 馬佳欣
從古代文人墨客以竹明志,留下無數贊美詩篇,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對竹制器具的廣泛使用,竹子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與生活肌理。如今,因具備出色的固碳能力、可自然降解等優勢,竹子變身為現代環保事業的 “綠色先鋒”,“以竹代塑” 正成為一種潮流生活方式。
近日,記者走進重慶忠縣,目睹竹子通過精細加工,搖身一變,成為水杯、圓盤、午餐盒、吸管、刀叉勺等實用產品。憑借“以竹代塑”的環保理念,這些產品暢銷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
“竹”力減“塑”
目前,全球生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中,有超過70%的塑料被直接丟棄到土壤、空氣和海洋中,而使用竹子作為綠色、低碳、可降解、能再生的生物質材料,并且具備強度高、韌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等特點,是從源頭減少塑料使用、減輕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徑。“雙碳”背景下,竹子的吸碳固碳功能也受到關注。數據表明,竹林固碳能力遠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熱帶雨林的1.33倍,是減少碳排放的“好幫手”。
“以竹代塑”成為解決當前高能耗、難降解塑料垃圾問題的新方案,撬動經濟綠色低碳發展。
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忠縣,長江橫貫縣境88公里,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縣積極響應《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生態的“含綠量”、發展的“含新量”和經濟的“含金量”同步提升。
忠縣生態環境局公開發布信息顯示,忠縣為統籌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培育了集竹材育苗及種植、竹纖維加工、醫療耗材、工業包裝容器等研發、生產、銷售和休閑農業于一體的竹材產業體系。截至目前,累計在三峽庫區發展竹材基地10萬余畝,帶動近萬農戶增收。
忠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沿長江忠縣段兩岸的萬畝竹海,形成了獨特的“生態走廊”,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3%,年增加涵水量75萬立方米、涵沙固土65.7平方公里,年吸收二氧化碳約16萬噸。
如今,忠縣萬畝“竹海”不僅成為三峽庫區的一道生態屏障,還成為年產值達6億元的綠色產業。“以竹代塑”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年產竹纖維制品3億套、竹家居制品1000余套,初步形成了以環保餐具餐盒、精品工包、家居、竹炭等為主的“以竹代塑”產品系列。
圖為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 供圖“竹”步創新
長江畔,山野間,萬畝竹海綠意翻涌。工業園,車間內,智能機械銀梭飛轉。位于忠縣烏楊工業園區的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竹公司”)智能化生產車間內,竹纖維經過粗磨、精磨、模壓、抗菌處理等18道工序,最終成為抗高溫可冷凍、防水防油的一次性餐具餐盒。
像這樣的智能生產線,瑞竹公司有23條。瑞竹公司負責人王建忠稱,創新是推動“以竹代塑”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該公司建立竹纖維加工和環保餐具餐盒研發基地,開展大量科研項目,累計申報國家專利及軟件30余項。
“我們研發的竹纖維餐具餐盒系列產品,主要特點為有機、健康、生態、環保,生產中不添加增強劑、助留劑等化學助劑,可直接進入微波爐、烤箱、冰箱等使用,在野外可自然降解并被農作物吸收,也可回收制作育苗容器等再利用,真正做到了生態循環。”王建忠說。
瑞竹公司只是忠縣以科技創新賦能“以竹代塑”產業發展的縮影。為大力發展竹材產業,忠縣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綠色技術研發,建立了竹纖維加工和環保餐具餐盒研發基地,新建數字化車間2個,積極使用綠色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生產用水可循環利用不排放,年循環用水3萬噸,生產過程邊角料等固體廢物實現100%循環使用。
圖為“以竹代塑”各類產品。重慶瑞竹植物纖維制品有限公司 供圖“竹”行世界
憑借優質的產品和不斷創新的技術,忠縣的竹制品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邁出“竹”行世界的堅實步伐。
“我縣竹制品公司累計生產環保餐具、醫療耗材、工業包裝容器等‘以竹代塑’系列產品20億套,降解快、無污染、健康環保的竹纖維餐具廣泛在飛機、高鐵上使用,并逐步進入老百姓日常生活。”重慶市忠縣縣委書記李電稱。
“以前我們是利用竹子造紙,產品只能在本地銷售。后來轉做‘以竹代塑’產品后,產品銷往全球。”王建忠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以竹代塑”產品的研發,公司生產的竹纖維餐具餐盒已納入航空、高鐵、高端餐飲配送等用品,并遠銷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等30多個國家。
“小竹子撬動大產業,‘以竹代塑’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呈現廣闊發展前景。”王建忠稱,隨著竹材利用的科技創新,竹子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在醫療耗材、工業包裝、建筑裝飾等各行各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以竹代塑”產品價格尚高于塑料,產業加速發展和產品推廣應用仍面臨挑戰,但隨著民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相關“以竹代塑”產品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以竹代塑”產品將成為更多人綠色生活消費的新選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