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27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市消保委27日發布的《好產品與消費新需求》調查報告(簡稱:調查報告)指出,提振消費,必須打破低質低價的困局,以更多好產品引領新的消費需求。
上海市消保委方面指出,隨著消費者信息獲取能力的提升以及AI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傳統基于信息差的品牌溢價邏輯正面臨挑戰,消費者開始以更精細的顆粒度解構品牌價值。如何憑借好產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將成為傳統大牌與新品牌競爭的關鍵所在。消費市場的提質升級,必將引領價值坐標系的重構。
27日,2025年第一期“提振消費維護權益”大講堂(總第六期)(簡稱大講堂系列活動)舉辦。由上海市消保委、上海市消保基金會主辦的此次活動以“好產品帶動消費新需求”為主題,旨在深入探討如何破解消費市場低質低價“內卷式”競爭困局,用好產品來激發和帶動新的消費需求,推動消費市場提質擴容與持續健康發展。
上海市消保委方面指出,低質低價的內卷式競爭不僅損害了企業的長遠利益,還會嚴重挫傷消費者的信心,影響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好產品是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的基石,也是推動消費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根據在本次大講堂活動上“出爐”的調查報告,當前消費市場存在的低質低價內卷式競爭,卻使消費者陷入了“低價誘惑”與“品質焦慮”的雙重困境。
調查數據顯示,低價能激發大部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其中38.03%的受訪者表示“看到便宜就不想買貴的”,18.35%的受訪者承認“看到便宜的就想買”,僅有14.87%的受訪者堅持“一分錢一分貨,一般不買價格很低的產品”。然而,低價產品的熱銷卻帶來了消費者獲得感的大幅下降,29.70%的受訪者表示對低價商品的品質嚴重不滿,13.52%的受訪者對低價產品的體驗只是“將就能用”。
分析顯示,消費者的“品質焦慮”已從單一商品擴展到整個消費生態,50.25%的受訪者表示“便宜的質量不好,貴的質量也不一定好,不是特別需要就盡量少買”,這顯示出“低價-低質-低購物欲望”的循環正在侵蝕消費市場的信任基礎。
據悉,在信息過載的消費市場中,尋找好產品已變成了一場“淘金運動”:49.00%的受訪者表示“購物網站、種草筆記和線下店員推薦的產品往往質量參差不齊”;37.67%的受訪者則表示“通常想買東西時在網上搜了半天,感覺都差不多,最后只能靠價格來做決定”,被迫回到了價格比較的原始決策方式;18.53%的受訪者則選擇鎖定以往成功的購買記錄來規避風險,他們表示“一般我只會買以前買過的產品,這樣不會踩坑”;還有6.12%的受訪者直言“感覺現在東西很多,但蠻難找到好產品”。
調查顯示,大量消費者不得不采取“考古式購物”的方式來應抗信息噪音,49.62%的受訪者表示會嘗試像專業買手一樣,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搜索更多產品信息、研究其他消費者的真實反饋,通過多方比較來尋找自己心儀的好產品。上海市消保委方面指出,這凸顯了當前消費市場的核心矛盾:供給側未能滿足需求側對品質的期待。消費市場迫切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產品創新機制與價值傳遞渠道。
上海市消保委主任方惠萍表示,2025年系列大講堂要成為洞察消費新趨勢的重要窗口,成為溝通政府與市場、消費者與經營者的橋梁紐帶,成為凝聚提振消費共識和合力的社會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