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運城2月27日電 (楊佩佩 李卓庭 趙毅)初春時節,山西運城鹽湖區31萬畝冬小麥正迎來返青期,智能滲灌在地下織就“數字水網”,植保無人機穿梭編織“科技經緯”,農業物聯網跳動著“綠色希望”……一幅科技賦能春耕的現代農耕圖景徐徐展開。
國網鹽湖區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隊員幫助農戶檢查澆灌設備用電安全情況。 李卓庭 攝連日來,鹽湖區解州鎮曲村種糧大戶董會龍在田里忙著鋪設滲灌帶,準備澆返青水,他今年承包種植800畝小麥,共鋪設滲灌帶80萬米,埋在田地3厘米左右,與每塊地頭控制開閉的電磁閥進行連接。
“手機一點,電磁閥就開,800畝地澆得透透的。”董會龍輕點屏幕,智能滲灌隨即啟動,開始澆地。土壤溫濕度等數據實時傳輸到云端,打開電腦上的智慧物聯網系統,當前土壤各項數據一覽無余。
董會龍介紹,過去大水漫灌澆地40畝需要40天,一畝地大約需要用水80立方米,現在通過滲灌帶澆水,800畝地8天就能澆完,一畝地只需用水20立方米,更節水、節電。“今年畝產預計突破1300斤,比去年有所增加。”
不遠處,農技人員正操控植保無人機開展飛巡作業。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春耕場景,正被“云端種地”“智慧管田”新模式改寫。
國網鹽湖區供電公司組織共產黨員服務隊和青年突擊隊,全力保障春灌用電。 李卓庭 攝新農具上崗,新農技落地,離不開電力“先行官”支持。其間,國網鹽湖區供電公司黨員服務隊隊員張輝、卞文軍來到董會龍的小麥地,對機井配變進行紅外測溫,對相關線路開展無人機巡視,幫助農戶檢查澆灌設備用電安全情況。
“老董,開關箱里的電線絕緣有點破損。”張輝在檢查澆灌設備開關箱時,發現了一處隱患,隨即幫助董會龍重新纏繞絕緣層,這樣的“田間問診”,正成為春灌期間供電服務新景。
截至目前,國網鹽湖區供電公司組織共產黨員服務隊和青年突擊隊,成立3支助農服務組,走訪農業用戶300余戶,對5條10千伏線路、57臺農灌變壓器進行巡查,排查消除用電隱患15處。
同時,根據智能設備用電特性,國網鹽湖區供電公司構建“空中無人機+地面紅外測溫+云端監測”體系,密切監測相關用電負荷,及時消除隱患,全力保障春灌用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