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對內容領域亂象正加碼治理。2月24日,今日頭條“平臺治理開放日”活動在北京舉辦。相關業務負責人與學界專家圍繞網絡虛假謠言、同質化發文、AI低質內容等領域的治理進行了深入探討。據介紹,這是今日頭條自成立以來首次舉辦平臺治理開放日。此前,今日頭條發布《2024年度治理報告》,對外公布了過去一年來平臺針對網絡虛假謠言、同質化發文、網絡詐騙、無底線博流量、網絡水軍等重點專項的治理成果。
互聯網數字時代,資訊海量、信息爆炸成為日常。信息質量和流動速率數倍提升,也給人們帶來“幸福的煩惱”。很多時候,熱搜話題上的一條信息,最終被證實是謠言;切換多個平臺閱讀新聞,發現不少文章結構和內容似曾相識;每遇熱門話題事件,跟帖評論口吻幾乎一致,或者跟帖網友互相“掐架”,背后原來有“水軍”發力……真假難辨、謠言頻出、內容同質、事件反轉,伴隨網絡而生的種種內容亂象,既給用戶帶來困擾、造成困惑,也是擺在各互聯網平臺面前的治理課題。能否錨定重點、發力解決“痛點”,是平臺能力的實踐,更是平臺責任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觀察,今日頭條持續發力內容治理,便有了更具象的呈現。以剛剛過去的2024年為例。在治理網絡虛假謠言上,平臺通過謠言攔截、“頭條講真的”等公益辟謠教育、聯合權威媒體科普多種方式,累計攔截不實信息超500萬條,查證知識點101086個,封禁造謠、傳謠等違規賬號47705個;而在治理同質化發文上,平臺則以源頭攔截、協同與教育等途徑,實現累計處罰同質化內容超781萬篇,禁言、封號超6.3萬個違規賬號等。治理視野上突出重點,介入途徑上多元并舉,處理方式上精準界定。既持續治理各類內容亂象,也通過治理效果培育內容生態新風。
事實上,針對內容領域的亂象治理,今日頭條一直將治理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然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其他資訊平臺一樣“舊”的內容亂象逐漸得到有效治理,但諸如AI低質文、“水軍”、博流量等,新的亂象又開始出現并納入治理范圍。不斷升級識別技術、動態推出處置辦法等等,“因時而變”的動作背后,是平臺提升內容水平、優化整體生態健康度的體現,更折射出治理思路和踐行平臺責任的定力。
實踐已經反復證明,不論是互聯網平臺上的謠言、詐騙還是“水軍”,抑或同質低質內容、AI“冒險”創作,打擊治理的過程不會是一次性的,發力的主角也注定不能只是一方。治理內容領域亂象需要定力,更需要匯聚合力。這既是互聯網本身的海量性、開放性所決定,也是網民素養、黑灰產業鏈條等多種因素所影響。例如,令不少平臺頭疼的網絡“水軍”問題。由于網絡“水軍”潛藏依附著黑灰產業,且存在門檻低、流竄“作案”等特點。查處“水軍”,不能只依賴于平臺本身的技術識別,更有賴于執法部門等多方一起,通過執法打擊、常態治理擠壓整個產業的生存空間。又比如,AI低質發文的治理,也是目前各平臺面臨的一個課題。如今,五花八門的AI軟件增多,功能“禁區”模糊,給人們在“前端”的低質或虛假創作環節中提供了空間;盡管創作者或平臺上線了提醒標識,但不少用戶不經細敲或考證,輕易模仿、搬運,以假當真進行“二次創作”。這警示我們,一方面對于AI軟件市場和功能范圍,需及時劃定“紅線”;另一方面也要多措并舉,持續對所有人群加強宣傳教育,提升網友的互聯網素養。如此才能讓AI創作真正信息有用、有利用戶。
清朗、健康、優質的內容生態,是平臺步步靠近的目標。不論是今日頭條還是其他互聯網平臺,繼續錨定“重點”對象,動態優化舉措,持續加碼治理。平臺有定力,善于聚合力,就能不斷打開平臺內容治理新的氣象。最終獲益的,也是每一個信任平臺的用戶。(文/宋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