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4日電(記者 左雨晴) 進入2025年,中國城市出圈的邏輯發生變化。
從“杭州六小龍”震動全球科技圈,到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登頂全球動畫票房榜,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讓杭州、成都在全球舞臺上大放異彩。
為什么是杭州、成都?如何改善營商環境?怎樣打造創新生態?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思潮中,核心問題是:拿什么留住人才?
新一輪的城市競爭正在展開,而機會總是偏愛有準備的城市,城市出圈背后真正的競爭在于誰能打造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可持續人才生態系統。
資料圖:一名企業工作人員現場向求職者介紹招聘要求。 中新社記者 劉忠俊 攝人才因城而聚,城市因才而興。人才之于杭州,是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的人才凈流入率;人才之于成都,是影視行業總從業人數超10萬人,在讀影視專業學生達22萬人。
依靠人才,方能決勝未來。近年來各地的搶人大戰已不是新鮮事,政策工具箱的更新速度亦令人目不暇接。落戶門檻從學歷向技能證書延伸,補貼對象從個體向家庭覆蓋,城市的誠意愈發彰顯。
例如,深圳實施鯤鵬青年創新創業合作計劃,并將為高校應屆畢業生來深求職提供免費住宿天數從7天延長到15天。
天津為外國高層次人才申請人才簽證、訪問簽證、工作類居留許可等證件提供“立等可取”服務,加快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
常州提出升級青年人才生活居住雙資助、“青春留常”綜合資助等政策,加強人才公寓運營管理,全力打造“雙向奔赴”的青年發展型城市。
石家莊拋出“人才15條”,構建“綠卡+安家補貼+父母隨遷”的全鏈條服務,并拿出3000名事業編制專項用于人才引進。
但也應看到,許多城市在人才政策上存在同質化現象。當錢、房、戶口成為傳統“老三樣”,想要真正“引鳳求凰”,留得住人才,就要從短期激勵轉向長期服務,構建真正讓人才安居樂業的環境。
如,創新氛圍的營造、教育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生態環境的持續優化,以及對多元化、包容性社會文化的倡導,等等。只有讓人才在城市中感受到歸屬感與價值實現,才能實現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當前,深圳、成都、南京、武漢等城市發力注重人才的生活體驗,推出子女教育優先、創業支持、醫療保障等配套政策。部分城市還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對一”服務,從落戶到就業、生活,全程“保姆式”跟進。這種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正在成為城市吸引人才的新亮點。
人才爭奪是一場持久戰,誰能真正讀懂人才的需求,誰才能在未來的城市競爭中搶占先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