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2月22日電(記者 王惠琳)22日,太原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太原地鐵正式進入“換乘時代”。這條“科技+文化”打造的“地下長龍”,將成為太原市的交通新動脈。
2月22日,太原地鐵1號線正式開通運營。中新社記者韋亮 攝太原地鐵1號線工程線路全長28.737km,共設車站24座。作為太原市軌道交通線網主骨架線路,對緩解市區交通擁堵、加快城市綜合能級提升、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攻堅克難,“地下長龍”蜿蜒前行
太原地鐵1號線作為山西重點民生工程,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自2020年開工建設以來,中國鐵建建設團隊克服疫情影響、不良地質條件等困難,全力推進工程建設,確保重大節點任務如期完成。其先后完成迎澤公園大門仿古建筑平移、“零沉降”下穿太原南站11股道高速鐵路群、穿越百年特等老站太原火車站、安全推進首條下穿汾河地鐵隧道貫通等多項重難點工程。全線各參建單位先后榮獲省、市級集體榮譽128項、個人榮譽386項。
曾經的建設者在開通當日乘坐太原地鐵1號線。中新社記者韋亮 攝數智賦能,科技攻關盡顯匠心
太原地鐵1號線是山西省首條全自動運行線路,搭載無人駕駛系統(GoA4級)及車地無線通信技術,可實現列車自動喚醒、精準停靠。鐵建投資太原軌道交通1號線公司高級工程師安克選介紹,“每天出車前列車可自動喚醒、自動出庫,投入運營后可自動停靠每個車站,并在首站和末站自動折返。”
此外,太原地鐵1號線將云計算、大數據、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城軌交通深度融合,廣泛運用于節能降耗、車輛運行、安全駕駛、車輛檢修、客運服務等方面。
在強大5G智慧平臺等新技術加持下,太原地鐵1號線實現“運行互聯、信息共享、集中指揮、資源統籌”,并模擬真實場景高標準開展系統功能測試、專項應急演練和人機磨合提升工作,為高質量運營服務充分蓄勢儲能。
市民乘坐太原地鐵1號線出行。中新社記者韋亮 攝文化串聯,讓地鐵成為“流動的博物館”
太原地鐵1號線車站裝修設計主要圍繞“文化性、舒適性、功能性、簡約性”進行了思路創新,將全線車站分為三類,包括3座樞紐站、5座特色站、16座標準站。
桃園路站提取了傳統建筑中的“坡屋頂”“藻井”形態,塑造整體天花。大南門站采用唐風建筑的手法,給人高貴、大氣的視覺感受。五一廣場站在造型手法上強調對稱平衡,將中國傳統花紋間隔地設置在燈具之間,呈現強烈的中國傳統風格。
服務至上,城軌生活徐徐展開
太原地鐵1號線通過設置便民服務設施、深化服務舉措、挖掘服務細節,提升市民地鐵出行體驗。在車站設置便利店、母嬰室等便民設施,在交通樞紐站提供高鐵車次咨詢、行李寄存和集合點標識等便利服務,積極推進太原南站出站旅客免安檢進站等服務舉措。
太原地鐵1號線作為一條新興城市交通大動脈,對于太原市完善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功能,加快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步伐,推進太原都市區建設和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