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忻州1月24日電 題:“大棚果”變“致富果” 山西五臺小西紅柿“正當紅”
作者 吳瓊 楊靜 金俊賢
大棚外滴水成冰,大棚內卻溫暖如春。采摘、挑選、裝箱、發運……一大早,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五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泗陽村農民田鑫安就鉆進大棚里忙了起來,“馬上要過年了,訂單很多,20個果蔬大棚一天要發運上百箱,一點也不愁賣。”
泗陽村位于五臺縣東部山區,該村的發展,離不開滋養了這片土地的泗陽河。發源于五臺縣北部山溝、奔流匯聚18公里,在蔣坊鄉形成匯水面,躋身全縣五大河流之一的泗陽河,以其特有的礦物質水和沉淀的腐殖土,養育著這一方人民。
采摘、挑選、裝箱、發運……一大早,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五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泗陽村農民田鑫安就鉆進大棚里忙了起來。金俊賢 攝近年來,泗陽村靠水傍河,建起蔬菜大棚133座,主要種植葉生菜和果蔬菜,平均每棚年產蔬菜3100公斤以上,有60余名村民參加勞作,人均年收入3萬元以上,全村大棚年收入達40萬元,占集體經濟總收入的37%。
泗陽村黨支部書記趙麗平介紹,為保障蔬菜大棚的持續發展,保障村民的長遠利益,泗陽村打開了與外界的信息源,讓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不斷走進鄉村。
“為方便村民們及時了解市場行情,村委會在門庭墻上安裝了一塊巨型電子屏,屏幕上展示著全國果蔬市場的供需情況和價格變化,助力村民果蔬銷售。”趙麗平說。
為把果蔬大棚做成大產業,泗陽村黨支部、村委會還組建了適合五臺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發展的專項科技團隊,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著力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大“土專家”“田秀才”的培養力度。
“我們還組織村民參加縣、鄉實用技術培訓,目前已培育出農村致富帶頭人12人,力爭每個農業生產家庭有一名農業技術‘明白人’,讓更多具備專業化、技能型的新型職業農民走向田野,走進大棚,提供智力支撐。”趙麗平說。
“科技助力,西紅柿越種越好,越賣越好。”田鑫安告訴記者,村里剛剛通知春節過后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確定技術交流選項。“下一步,將繼續擴大種植棚數,幫助吸納村里的閑散勞動力。同時在鞏固原有品牌的基礎上,再申請注冊一個商標。”
如今,為保障果蔬適時存放。村里還建起了3000立方米的數控冷庫。趙麗平說:“將繼續鼓勵村民豐富大棚種植種類,發展反季節西瓜、甜瓜等,幫助村民逐步走進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時代,鼓足村民‘錢袋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