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月24日電 題:川渝共耕“試驗田” 打造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
作者 楊夢逸 單鵬
走進重慶榮昌區安富街道普陀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白墻青瓦的民居。一路向西,不知不覺間就來到了四川內江隆昌市石燕橋鎮三合村。由于沒有明顯的界線,兩個村落宛如一體。這里也是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范園區(簡稱“雙昌”園區)的核心區域。
圖為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雙昌”合作示范園區。 楊夢逸 攝蜀水繞巴山,川渝兩地農業資源豐富,各有優勢。如何讓兩地農業資源融合,優勢互補?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在川渝毗鄰地區規劃建設3個跨省農業合作園區,“雙昌”園區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3月,“雙昌”園區正式啟動建設。該園區規劃面積19.6萬畝,涉及重慶榮昌區、四川內江隆昌市兩地“七鎮一街道”。近四年來,兩地在智慧豬場、稻漁工程、玉米種業、道路交通、高標準農田、農旅融合、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
三合村黨委書記王東介紹,“雙昌”園區按照坡上豬場油茶(茶葉)種養循環、水田稻漁綜合種養、旱地高粱油菜輪作的發展思路進行產業布局,實行“生產+科技+加工+服務”一體化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探索優勢互補、產業協同、資源共享、政策疊加、合作共贏的跨區域合作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
生豬產業與稻漁、稻蝦產業分別是重慶榮昌和四川隆昌優勢產業。兩地村民實現致富增收,就主要得益于“雙昌”園區利用兩地優勢,統一主導產業,實現共同發展。
榮昌和隆昌在兩地交界處共建“雙昌”示范豬場,探索出了“國有資本+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農戶”聯農帶農機制。“我們村集體以土地入股,盤活利用農村資源,增加集體經濟和農民收益,實現共贏。”普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唐強說,兩地還大力發展稻漁、稻蝦生態立體種養,聯合四川農業大學、西南大學水產學院、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開展水稻新品種展示及繁育、推廣、開發等合作。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數據顯示,2024年“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成榮昌·隆昌、大足·安岳、梁平·開江3個合作園區,落地項目247個,園區農業總產值58.41億元,主導產業產值較2021年增長51%。
在毗鄰地區跨省農業合作園區的輻射帶動下,川渝兩省市全域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對重慶、四川其他地區農業特色產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圖為當地民眾在四川省阿壩州松潘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播種重慶的蠶豆品種。 松潘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供圖不久前,一種在重慶培育的“巨無霸”蠶豆品種,在四川省阿壩州松潘高原現代農業產業園中結出鮮蠶豆莢,最長有30多厘米。“2023年,松潘縣與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開展初步合作,將優秀的蠶豆品種從重慶引入松潘培育。由于松潘充足的陽光、降水以及肥沃的土地,蠶豆產量非常理想。”松潘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現場技術管理負責人羅順清介紹,在松潘,有的品種的鮮豆莢畝產可超過2500斤,去年已有部分松潘產的蠶豆成功打入上海等地的市場,今年該公司計劃與重慶開展更廣泛的合作。
近年來,為推動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建設,川渝兩地農業部門、農業科研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中國西部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小小的蠶豆,正是兩地農業合作的生動寫照。
“目前,已在松潘試驗種植的食賞兩用豆新品種達上百個,選育適宜蠶豆、豌豆品種10余個,種植規模達1000余畝。”羅順清說,松潘的蠶豆粒形飽滿、口感香糯,種子采收后,幾乎“無縫銜接”送到重慶巫山、涪陵、永川等地播種,讓農業科技成果惠及兩地民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