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沙1月24日電 (記者 唐小晴)地處湘南的永州,因地理位置優越,是湖南聯通兩廣、西進云貴、對接東盟的重要門戶和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前沿地帶,屬于國家級“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臨近春節,記者在永州走訪發現,該市各縣區聚力打造特色制造業集群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梯度轉移,引導各類資源向先進制造業匯聚,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一批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發展動能強勁。
在湖南永州市道縣,湖南紫金鋰多金屬新材料有限公司展示的新材料。中新網記者 唐小晴 攝新產業
位于南嶺有色金屬成礦帶中段北緣的永州礦藏豐富,已發現礦產(含亞種)75種,占湖南已發現158種礦產(含亞種)的47.5%,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有41種。永州還發現儲量億噸級錳礦,錳資源儲量穩居湖南省第一。
永州道縣是全國第四大錳礦區,湘源鋰多金屬礦為中國稀缺的大規模、低品位硬巖鋰多金屬礦,伴生錫、鎢等金屬資源,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紫金礦業前來助力打造湘南地區鋰產業發展新高地。
“將建設年處理500、1000萬噸鋰礦石采選生產線及相關配套項目和兩條年產3萬噸碳酸鋰生產線,全部投產達效后預期可年產當量碳酸鋰約6萬噸,保障中國鋰資源供應,壯大新能源產業。”湖南紫金鋰多金屬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一恒介紹。
目前,道縣新能源產業集群初具規模。該縣高新區鋰電新能源企業有10家,涵蓋上游鋰電原材料加工、中游鋰電池生產制造和下游消費電池三大板塊。“縣里還規劃建設了鋰多金屬精深加工產業聚集區、鋰電池產業園和鋰礦采選產業聚集區,著力打造湖南鋰電新能源基地。”道縣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紀工委書記兼監工委主任黃潛說。
零陵錳系新材料通過引進湘潭電化與鑫城錳業合作,投資建設年產10萬噸尖晶石型錳酸鋰及10萬噸四氧化三錳、25萬噸高純硫酸錳錳酸鋰及前驅體材料項目,也有力推動了相關產業的集聚發展。
通過依托稀土、鋰、錳等礦產資源稟賦,永州大力發展綠色新材料產業,產業鏈不斷壯大延伸,產品涵蓋稀土材料、新能源材料(儲能材料)、碳基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醫藥材料等領域,形成了區域特色鮮明、產值快速增長的產業集群。
永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唐衛紅表示,鋰電產業方面,永州寧遠、新田、道縣等區域協同鋰電產業引進培育的湖南鋰都,年產固態電解質涂覆膈膜8億平方米項目,產能湖南第一。其中,寧遠高新區的盛遠新能源在深圳、東莞等17個城市布局電動車換電租賃點10萬個,積極開拓全國城鄉共享電動車市場。
湖南永州市東安縣吉他生產引入機械臂。蔡小平 攝新技術
在中國,每3把傘具的傘布就有1把產自祁陽東駿紡織。這家位于祁陽高新區的全球雨傘布供應龍頭企業涵蓋了從原材料“一根絲”到終端產品“一匹布”的制造全工序,生產銷售的傘布、高品質滌綸面料產量、質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雨傘布市場份額占全球50%左右。
在東駿紡織無水印色車間,10余臺無水印色機高速運轉。一臺機器每分鐘可完成100米印色作業,輕松實現一機多布、一布多染的24小時錯峰作業。
“興建智能化無水印色車間,生產效率翻了一倍,還解決了傳統水洗印染晾曬難題,實現污水零排放。”祁陽東駿紡織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馬維國說,東駿紡織全面鋪開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改造,“千人紗、萬人布”的傳統紡織場景不再,獲評湖南省工信廳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
經東駿紡織帶動,祁陽輕紡織鞋-紡織產業集群成永州首個過百億的產業集群特色產業,并協助企業聯合廣西紡織工業學校、廣東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訂單式”培養高技能人才50余名。
祁陽的例子只是永州深入推進“智賦萬企”行動的一個縮影。“林木之鄉”新田縣林產品加工業也邁向高端化,打造了“從一棵樹到一個家”的全產業鏈,綠色板材及家居產業集群入圍湖南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養名單,成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新田還引入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魯麗集團分期在該縣建設湖南魯麗綠色新材料科技產業園、湖南現代智能家居產業園。“新田可以實現從原木投料、板材成品、包裝入庫全流程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新田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招商合作產業發展局局長劉海花說。
東安吉他打造智能化生產線,運用自動化機械工業手臂滿足吉他不同尺寸造型需求,每年有20多萬把“東安制造”吉他漂洋過海銷往10余個國家和地區,逐步形成全國中高端吉他制造第三大聚集地。
在推動重點行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永州市注重差異化發展策略,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引領性的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同時開展企業“看樣學樣”觀摩活動,在輕紡制鞋、電機馬達、箱包等重點行業推廣共性應用,讓企業真正理解智能化降本增效的重要意義,從“不想改”到“主動改”。
目前,永州有259家規工企業完成或正開展“數改智轉”,完成上云企業達8398家,上平臺企業649家;建設完成智能制造企業121家,智能制造產線(車間)162條,智能工位1059個。位于永遠縣的匯盛鞋業被評為10家湖南省“5G+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之一,實現永州市該項目零的突破。
祁陽東駿紡織的生產車間。祁陽市委宣傳部供圖優營商
永州執政者深知,產業發展亦離不開優良的營商環境。為此,永州把營商環境打造成高質量發展亮麗名片,也接穩了沿海產業轉移機遇。
江華縣憑著“母親式”服務讓越來越多企業前來落戶,孕育了智能小家電電機產業集群。據了解,該縣的縣級領導和科級單位“一把手”全覆蓋聯系16個鄉鎮、所有重點項目和園區企業,實行責任上墻、掛牌上崗、打卡服務。
豐輝電機從東莞搬遷至江華后,產值翻番。公司相關負責人龔仲輝說,江華積極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用工、信貸、物流等各類問題。
優化營商環境已在永州成共識,且創新舉措不斷。雙牌縣開展“陪伴企業辦事走流程”“為企業解難題”調研走訪、新官理舊賬等活動,聯系走訪119家企業,持續搜集化解涉企歷史遺留問題。“設立‘信易貸’業務指導員,引導幫助企業群眾注冊認證,拓展‘信易+’等應用場景20多個,建設‘信易辦’窗口14個,對誠信開辟立即受理、承諾先辦、容缺辦理等‘綠色通道’。”雙牌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李華林說。
江永縣用服務“暖心”換取企業發展“舒心”,開展“安商護企”“走下去抓幫扶解困”等專項行動,常態化為企業和重點項目排憂解難;藍山縣開展“賦碼訪企”掃碼留痕監管試點,推行行政執法不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三張清單”,同步開展企業信用承諾和信用修復;冷水灘區解決企業用地、報批手續、用工、融資等制約項目進度的難點問題,推動項目建設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
新田縣更是創新真誠精準對接機制贏得魯麗投資。“凡事替客商考慮,想在客商之前,用真情感動企業。”劉海花說,在魯麗集團準備利用華南地區豐富竹木資源研發竹木板材工藝時,新田主動出擊,發動三個村村民砍了70多噸竹子作為樣本送到山東研究。
“永州不斷為企業扎根提供堅實可靠的物質基石與發展依托。”唐衛紅說,永州經開區累計投入20億元用于基礎設施提質改造,還根據園區企業具體需求開通14條上下班接送公交專線,在園區建工人俱樂部、休閑廣場、員工食堂、保障性租賃住房等設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