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呂少威 陳杭)去年前11個月北京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達到234億塊、25.2萬輛,每分鐘能夠生產集成電路4.9萬塊、新能源汽車0.5輛。去年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完成600平方公里設施智能化部署,全年自動駕駛測試里程超過1000萬公里,每小時測試里程約1290公里、相當于繞五環路13圈。
這是記者15日從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深化改革促發展”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鑫介紹,近年來,北京市持續提升優勢產業發展能級,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動機加快打造。
去年前11個月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40.5%
張鑫表示,2024年北京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創新創造充滿活力,產業結構加快優化,協同發展縱深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勢頭好、勁頭足。
2024年北京市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機制改革,出臺專項政策,安排123億元用于支持生物醫藥、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產業發展,1至11月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40.5%。
2024年北京還安排70億元用于促投資真抓實干獎勵,激勵各區加強重大項目謀劃儲備和落地實施,全市開工備案項目比例達到1:3.4,創近年新高,全年640項市區重大項目全部開工、總投資近6000億元。
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843.7億元
張鑫介紹,2024年北京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預計達6%以上。北京市教育科技人才優勢突出,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77家、約占全國總數的28%,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發展、已有29個科技設施平臺進入科研狀態,2024年北京地區有58項成果獲評國家科技獎、占全國28.7%,有116家企業入圍全國科創企業500強、占總量的23.2%。
同時,北京加強科研組織機制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創新,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等改革試點,“三城”超過280項成果在“一區”落地。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實施10周年,三地持續深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2.7%。
三地加快推動“六鏈五群”產業布局落地,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晉級“國家隊”。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成效,中軸線申遺成功;以分內之事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城市副中心迎來第二批市級機關、累計超3萬名工作人員遷至副中心辦公,三地聯合編制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
張鑫表示,2025年,北京將結合實際加強政策預研儲備,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加快推動“兩重”項目建設,加大產業、基礎設施、民生等領域投資;加力發展人力資源、法律、會計等專業服務業,探索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北京模式”;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編制服務業擴大開放3.0方案,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