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孫博洋)記者從中國檢驗檢測學會獲悉,23日,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分論壇——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科技創新研討會在安徽合肥舉辦。
會議以“科技創新 共向未來”為主題,來自行業主管部門、院士專家、企業家、金融投資者、國際科技組織及科技社團代表,就質量基礎設施服務領域服務科技創新的國內外經驗,推動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提升和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討。
會上,安徽省政協副主席馬傳喜在致辭時表示,質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建設質量強國是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徑。標準、計量、認證認可和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設施,是建設質量強國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據他介紹,安徽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達3820項,主導及參與研制國際標準66項,全省檢驗檢測機構達1706家,年營收139.6億元、居全國第9位,建設國家質檢中心23個、省級質檢中心80個,3.6萬家企業獲得認證證書13萬張,設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點143個,全省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升。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創新部副部長許光洪表示,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在科技創新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還為科技創新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中,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的水平和能力將直接關系到科技創新的水平和成效。
他表示,要在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推進開放合作,引領檢驗檢測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征程中,科技不斷創新、多做貢獻。
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督管理司副司長姚雷在發言中就質量基礎設施服務科技創新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創新質量基礎設施技術體系,要圍繞數字化智能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方向,推動計量標準和合格靜定的量子化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現代化高水平質量基礎設施,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加精準更加權威更加可靠的質量基礎設施技術支撐;二是要完善質量基礎設施服務體系,要以科技創新的需求為導向,加快建立起計量標準合格評定等基礎設施服務體系,構建計量測試標準驗證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有效整合資源;三是要健全質量基礎設施工作機制,要在政府部門、科研單位、技術機構和生產企業等各個方面搭建起公建共享共治的機制平臺。要通過質量基礎設施的更加廣泛的應用,使科技創新成果更好造福社會,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蒲長城表示,科技要發展計量需先行,計量能走多遠決定創新能有多高。他表示,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四個領域相互協調,共同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的支撐,同時也成為世界各國貿易來往、交流合作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