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好社區充電服務是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內涵
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1821萬輛,占汽車總量的5.5%。另一方面,我國同期已累計建成充電樁764.2萬個,其中社區充電樁518.0萬個,形成了可服務于超1800萬輛新能源汽車,以社區場景充電為主,其他場景補電為輔的充電服務保障網絡。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聚焦城市目的地(居住區、辦公區等)、高速公路及沿線、鄉鎮農村等不同的充電需求場景,分類予以指導,是今后一個時期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行動指南。《意見》提出,積極推進居住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充電運營企業等接受業主委托,開展居住區充電基礎設施“統建統服”,統一提供建設、運營、維護等服務。據測算,到2025年,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有望突破4000萬輛,到2030年預計將超過1億輛,這其中將有超過80%是私家乘用車。經過10余年的探索,我國雖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充電服務網絡,但如何進一步提高充電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讓用戶實現回家充電的長期愿景,做好充電服務的社區化轉型則是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內涵。
從《意見》提出的重點建設區域來看,如何加快推進居住社區的充電樁建設,為居民用戶提供便捷可靠的充電服務產品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而“統建統服”則是做好社區充電服務的關鍵一招。
從社區充電模式發展趨勢上看,“統建統服”至少包含以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社區內的公共充電服務。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電力容量不夠又不具備太大改造空間的既有社區,應以社區公共充電服務為主。業主可委托專業的社區充電運營企業在社區內部根據車位數量和電力容量的實際情況,統一劃設一定數量的充電專用車位,統一開展充電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社區內的公共充電服務應注意強化車位的充電專用化管理、充電設施的安全管理以及包括噪聲影響在內的環境治理。
二是社區內的自用充電樁建設安裝和運維服務。針對新建的且電力容量有余量的社區,應該以自用充電樁建設和運維服務為主。業主可委托專業的社區充電運營企業統一對社區開展自用充電設施的中長期規劃和建設,在社區內部根據用戶需求,按照“愿建盡建”的原則,統一為用戶配建自用充電樁并提供定期巡檢和運維服務。同時,針對已有的自用充電樁要統一進行技術改造并納入運營企業的統一管理范疇。
從充電技術發展趨勢上看,在“統建統服”模式下,專業的社區充電運營企業在社區充電設施的技術選型上,可以統一選用具備智能有序充電功能的小功率充電樁,通過統一運用峰谷電價等價格機制和智能電力調配控制技術,優化調整電動汽車充電時間、功率與電網供電能力相匹配,實現削峰填谷和綠電消納。智能有序充電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智能識別電網用電負荷,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自用充電樁的輸出功率,從而讓用戶不必關心充電過程就能對約定的充電結果負責。此舉既可讓用戶充到波谷時段相對便宜的電,降低用電成本,又可減輕供電負荷滿載等壓力。
從行業發展方向上看,《意見》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等多項國家有關文件都把提升車網雙向互動能力作為重要方向。尤其是純電動汽車的大量推廣應用,車輛裝載的動力電池作為電能存儲裝置的屬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良好的車網互動效果需要以一定的穩定性和計劃性為前提,所以社區充電場景具備其他場景下無法比擬的優勢,而充電設施作為車網互動的重要媒介則將在社區充電網、社區微電網和城市骨干電網之間架起電能互動的橋梁。例如,當樓宇供電不足時,電動汽車作為儲能單元就可以優先通過充電設施向樓宇供電(V2B),從而實現“源網荷儲”的就地平衡。當樓宇電力需求得以滿足后,電動汽車又可以通過充電設施向城市電網的其他電力需求方供電(V2G)。反之,當電網負荷偏低時,電動汽車又可以通過充電設施存儲電網過剩的發電量,避免造成棄電等浪費情況。所以,通過V2G技術以及政策和價格機制的引導,電網將有機會影響電動汽車用戶的充電行為,從而決定電動汽車的充放電時間,同時更好地應對用電高峰造成的沖擊,緩解電網壓力。
私家車是未來交通電動化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領域,截至目前,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新車銷售市場滲透率已超過25%,居住社區的充電需求日益凸顯。《意見》提出的“統建統服”模式,既可以通過社區充電樁的統一規劃和建設破解老舊社區的充電難題,又可以通過社區充電樁的統一管理和調度并借助車網互動技術降低電網負荷和促進電力消納。現階段,已有北京、上海、成都、昆明等地出臺了社區充電設施“統建統服”的政策細則,行業也已涌現出蔚藍快充等專注并持續深耕社區充電服務的專業化運營企業。在國家大力推進社區建樁的機遇窗口期,有關企業應進一步結合相關金融財稅政策,提供優質的社區充電服務產品。從而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突破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瓶頸、推動構建社區充電網、社區微電網和城市骨干電網三網融合發展的新型電力系統、高質量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以滿足到“十四五”末期近40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劉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技術部副主任、中國充電聯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