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村行·看振興)塞北小城山西天鎮:多元特色產業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核心;產業要發展,綠色是關鍵。
近年來,塞北小城山西省大同市天鎮縣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發展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該縣谷前堡鎮目前已形成旱地綠色釀酒葡萄種植、地熱水循環熱帶魚無污染養殖、日光溫室綠色設施蔬菜種植的產業布局,增加了農民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葡萄種植基地里,葡萄藤結出“增收果”。趙利娜攝
葡萄基地結出“致富果”
近日,位于“小八達嶺”明長城白羊口段所在地白羊口村南的“大同·天鎮谷”葡萄種植基地里,500畝釀酒葡萄喜獲豐收,已經進入掛果成熟期,一枝枝葡萄藤郁郁蔥蔥,藤高葉肥,果粒飽滿。
翻土、綁枝、灌溉……葡萄種植基地聘用80多名周邊村民在葡萄生長的重要時令進行管理維護。村民們流轉土地增收,還能在家門口工作,學習葡萄種植技術。
2019年以來,該基地分批次種植葡萄近1500畝。東瑞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華介紹,預計今年年底,首批次將有2萬瓶紅葡萄釀造完成推向市場,擴建的5000畝葡萄種植園、配套的1萬平方米釀酒廠和2000平方米地下酒窖也在規劃建設中。“我們將依托長城文旅資源,以葡萄為媒,把葡萄酒文化和葡萄酒產業融入到全縣‘農業、文旅、康養’三大產業板塊中,著力打造特色產業新名片。”
谷前堡鎮馬圈庠村的魚菜共生基地。趙利娜攝
魚菜共生走出“增收路”
走進谷前堡鎮馬圈庠村魚菜共生基地,一個個水池桶整齊排列,各品種魚苗在養殖池內游動,養殖池旁栽培的蔬菜長勢喜人。
馬圈庠村地熱資源豐富,水質佳,適合熱帶魚養殖。天鎮縣綠源漁業農業有限公司利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基于“綠色、現代、生態、休閑”的循環經濟理念,開發了魚菜共生模式,即“魚幫菜、菜幫魚”協同共生,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不用施肥,打造了多元化、立體式、高標準的現代科技循環型生態農業基地。
魚菜共生項目總建筑面積38100平方米,魚類主要品種有羅非魚、大口鱸魚等,魚的排泄物為蔬菜提供養分,蔬菜吸收養分凈化水體。早春栽培茄子、番茄等茄果類蔬菜,秋冬季復種白菜、芹菜等葉菜類蔬菜。
魚菜共生模式不僅提高了種養效益,保證了魚和菜的品質,也讓附近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該基地長期雇傭附近村民60余人,從事喂食、捕撈、銷售等工作,人均月收入4500元。此外,企業還支持周邊養殖戶發展魚類養殖,幫助村民多渠道增收。
彩椒大棚里,村民們正忙著在棚里采摘、裝箱。趙利娜攝
彩椒大棚繪出“幸福色”
谷前堡鎮十里鋪村彩椒大棚里,一株株彩椒苗整齊排列,個頭碩大、紅黃相接、色澤明亮,周邊的村民們正忙著采摘、裝箱,一筐筐彩椒被搬運到車上,運往各地市場銷售。
近年來,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種植業結構,谷前堡鎮建設了樺皮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新型綠色設施蔬菜基地,基地占地165畝,共有新型雙拱式日光溫室34棟,全部采用智能水肥藥一體化灌溉系統,種植彩椒、泡椒等特色果蔬,每棟日光溫室年產蔬菜4萬千克,年總產140萬千克。
同時,基地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并申請認定為扶貧車間,帶動農戶穩定增收的同時,也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和鄉村經濟健康發展。“自從村里建起蔬菜大棚,家門口就能務工,每天工作8個小時,工資140元,一年收入穩定還能顧家,日子越過越好。”十里鋪村民渠女士說。
天鎮縣谷前堡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鎮將繼續把產業發展作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秉承綠色環保理念,注重規模效益同步,積極挖掘“一村一品牌,一鎮一特色”,重點培育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民眾穩定就業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