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衡水9月8日電 (崔志平 張保衛 孫艷雪)初秋時節,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5萬余畝“旱作雨養”糯高粱相繼成熟,聯合收割機在紅燦燦的高粱間忙碌收獲。
“旱作雨養”項目屬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技術模式范疇,全稱為“旱作雨養種植試點項目”,實施范圍以黑龍港流域,深層地下水超采的縣(市、區)為主。
成熟的糯高粱。(無人機照片) 張保衛 攝近年,武邑縣作為河北省旱作雨養種植示范項目試點縣,走出了一條村集體經濟組織當“紅娘”,將農戶與農業公司或經營大戶密切聯系起來,形成了旱作雨養項目和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相結合的新模式。農戶以入股或流轉的方式,將土地集中托管給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收取土地承包費或參與年底分紅,村集體收取服務費,實現了農戶、村集體和種植戶的三方共贏。
工人正在將收獲的糯高粱裝車。 張保衛 攝“我流轉的2700余畝地都納入了‘旱作雨養’項目,全部種的糯高粱,今年雨水適量,從播種到收獲沒用澆水,從收割完成的地塊來看畝產能達到650公斤,收割后不用晾曬直接裝車,一畝地能賣2300多元。我們種植的糯高粱都是與貴州釀酒企業訂單種植,種植戶按照訂單要求進行管理,收獲后企業在家門口收購,不用愁銷路。”武邑縣大國村高粱種植戶王智敏說。
“我家的7畝地通過村集體流轉給合作社了,每畝地合作社給我400元的租金,還能得到每畝地700元的補償金,我既拿租金又能外出打工,收入提高了不少。”武邑縣圈頭村村民段延海說。
收割機正在收割成熟的糯高粱。 張保衛 攝武邑縣圈頭鄉黨委書記劉曉輝說,圈頭鄉有6000畝土地納入旱作雨養項目,種植糯高粱、高油酸花生等耐旱節水作物,不僅農戶收入有保障,村集體還增加近6萬元的收入。
據武邑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秀英介紹,目前,全縣共有46個村的6萬畝土地納入“旱作雨養”項目,其中發展糯高粱種植5萬多畝,按照今年高粱的收購價格每公斤3.6元左右計算,產值能達到1.1億元。另外,通過“旱作雨養”項目的實施,全縣關停機井354眼,每年可減少地下水開采1100萬立方米,對地下水環境的補償修復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