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銀川9月8日電 (記者 李佩珊)“葡萄酒產業發展和生態修復治理是緊密相連的,酒莊既是生產單位,更是生態景觀。要大力發展以葡萄酒為核心的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創新建立葡萄園碳匯價值研究,讓葡萄酒產業為推動碳中和發揮更大作用。”9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孫寶國以視頻連線的方式,為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及中國葡萄酒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當天,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綜試區”)建設論壇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開幕,本次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匯聚海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智慧的交流和碰撞,共話綜試區建設。
寧夏賀蘭山東麓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集中連片釀酒葡萄產區。2021年,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落戶寧夏。
賀蘭山下的釀酒葡萄園(資料圖)。 李佩珊 攝在孫寶國看來,綜試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園區,而是綜合改革區、試驗示范區、政策創新區、壓力試驗區,其根本目的就是以開放促改革、促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創新成果,服務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發展。“中國是全世界葡萄酒消費第二大國,中國葡萄酒生產涉及26個省區,葡萄酒產業是少有的能夠連接一二三產業的復合型產業和疊加性產業,對促進西部地區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說,葡萄酒產業發展應與生態保護修復結合,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子。
事實上,葡萄園具有重要固碳功能。據專業測算,葡萄園地上部分生物量干重為每公頃每年6.2噸,相當于碳儲量每公頃每年9.1噸。據了解,孫寶國及其團隊已于2021年來到寧夏開展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同時,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園區管委會也聯合了有關科研院校及專家團隊開展葡萄園固碳機理、儲碳能力、碳匯潛力、碳匯價值及成果應用研究,設計葡萄園碳匯產品交易,通過碳匯交易提升產區生態價值。
前不久,寧夏召開“六權”改革推進會,以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用能權、碳排放權“六權”改革推進水、土、污、林、能、碳六個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加快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作為寧夏六特產業之首的葡萄酒產業,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農業農村部葡萄酒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段長青持同樣意見。他認為,發展葡萄酒產業可以開辟荒漠化土地高效利用的新途徑。
賀蘭山東麓腳下,由于釀酒葡萄的種植,35萬畝荒地變成了綠洲,葡萄園“淺溝種植”成為賀蘭山東麓最大的洪水攔蓄工程,“葡萄酒生態”逐漸構成新的生態屏障。段長青表示,寧夏葡萄酒產業的發展樹立了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的典范。“荒灘上建起的釀酒葡萄林就是一道綠色的防護林,同時,小小釀酒葡萄使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讓當地走上了綠色農業發展之路。”他說。
據測算,賀蘭山東麓產區每年可節水2750萬方,每公頃葡萄園年固碳9.1噸,產業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高達36億元人民幣。葡萄產業既是強區富民的產業,也是綠色生態的產業。
“我們正在規劃建設的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態型葡萄酒產業園,目的是把廢棄砂石坑變成紫色聚寶盆。”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陳雍表示,對于寧夏而言,葡萄酒是紫色夢想也是綠色希望,“今后,我們將做好‘葡萄酒+生態’文章,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將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快生態恢復結合起來,突出節水增效,突出生態涵養、突出綠色循環,率先探索‘先建防風林、再配水電路、后建葡萄園’的生態建設模式,力爭把賀蘭山東麓百里綠色長廊打造成為一道堅不可摧的生態屏障,努力走出一條資源利用與生態治理統籌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同促進、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