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連江9月8日電 正是鮑魚豐收好時節,每天下午6點,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下宮鎮初蘆村碼頭的交易市場就熱鬧了起來,一艘艘漁船穿梭在海面上,一箱箱鮑魚運往全國各地……下宮鎮“松蘆灣”海域位于連江縣東北部,鮑魚年產量3.5萬噸,餐桌上的每5粒鮑魚就有1粒從這里出產。
拓海開洋,書寫進軍深藍拓荒史
驅車前往位于下宮鎮下半區的初蘆村,一路可見旖旎秀美的海上風光,星羅棋布的“松蘆灣”鮑魚養殖示范區蔚為壯觀。十幾年前,這里卻還是偏僻、落后的小漁村。
“隨著羅源灣大開發,灣內退養,鎮黨委帶領我們成立了‘松蘆灣’海上黨支部,黨員干部帶頭先行先試,通過把鮑魚從灣內轉移到外海,大幅度提升了鮑魚的產量和存活率,‘松蘆灣’成了我們的‘聚寶盆’,村里的漁民全都實現了脫貧致富。”連江縣鮑魚養殖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初蘆村黨支部老書記吳讓華一提起鮑魚養殖史就打開了話匣子。
隨著鮑魚產業的發展,不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紛紛回到家鄉,加入了鮑魚養殖的隊伍,可近海有限的面積無法充分滿足養殖戶們的生產需要。
“近海養殖面積不夠,我們就養到遠海去。”下宮鎮黨委書記滕忠波說,近年來,下宮鎮“松蘆灣”海上黨支部圍繞鮑魚產業鏈,吸納了連江縣鮑魚養殖交流協會及下宮鎮松皋、江灣等5個村的黨員鮑魚養殖大戶、種養能手共44人,組織黨員種養能手、養殖大戶帶頭開展技術攻關,探索鮑魚養殖新模式。
近10年來,從近海到遠海到深遠海,再到利用山東榮成夏季海水溫差探索出“南鮑北養”養殖模式,下宮鎮將鮑魚遷移至山東榮成租賃海域養殖,實現鮑魚養殖區域不斷向外延展。
外海比灣內水質好、流速強、溶氧量高、水溫相對較低,鮑魚生長周期縮短將近一半,產量和成活率大幅度提升,肉質也更加鮮美。今年,下宮鎮新鮑魚苗下海約20億粒,吊養籠子總量600萬籠,全年總產值超30億元。
握指成拳,書寫櫛風沐雨奮斗史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市場行情變化等因素影響,鮑魚收購價格持續走低,連江鮑魚養殖戶們紛紛陷入了鮑魚豐產卻賤賣的困境。
對此,“松蘆灣”海上黨支部積極探索“農戶+合作社+銷售公司”的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牽頭黨員鮑魚養殖大戶、鄉賢等組建“紅色議事團”,建立“聯席會議、問題處理、結果反饋”工作機制,為成品鮑魚上市制定年度銷售時間表。
特別是,在成品鮑魚面市的黃金季,“松蘆灣”海上黨支部還形成了一周一次的行情分析機制,緊盯主要經銷商給出的鮑魚收購價和全國各地區鮑魚零售價,及時發布信息,引導鮑農有序出貨,掌握自主定價權。
“酒香也怕巷子深,連江鮑魚養殖時間早、數量多、品質優,但以前大家各自為戰、小富則安,導致‘松蘆灣’鮑魚的商品化、網貨化程度較低,二產、三產不發達,名氣反不如大連鮑、南日鮑等,甚至一些‘名鮑’還是用連江鮑魚貼牌的。”連江縣鮑魚養殖交流協會會長肖華堅表示,下一步準備與線上銷售平臺進行合作,推出網紅鮑魚,讓“松蘆灣”鮑魚走出下宮,走向全國,還要走向國際化。
為保障海上安全生產和疫情防疫“兩不誤”,“松蘆灣”海上黨支部還依托數字化智能黨建平臺,精準了解鮑魚養殖戶外出購苗的需求情況,為養殖戶提供“鮑苗團購”代辦、鮑魚產銷核酸檢測綠色通道等服務,實現外出養殖戶閉環管理、無縫對接,創建“無疫海上牧場”。
轉型升級,書寫鄉村振興進階史
“剛開始,大家都在摸索階段,超規劃養殖現象也比較嚴重,造成水質惡化的同時也影響了鮑魚產量,不利于鮑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下宮鎮技術保障服務中心主任黃開權說,對此,當地一直在探索鮑魚產業‘精耕細作’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2020年以來,下宮鎮黨委積極推行海域網格化管理制度,明確了“海域所有權歸國家、管理權歸鎮政府、經營權歸持證養殖戶”三權分置的長效機制,引導民眾有序養殖、升級塑膠環保浮球等。截至目前,下宮鎮累計核實并頒發水域養殖證1372本,村財年均增收450多萬元。
初蘆村黨支部書記戴起如說,村里還為“有證”養殖戶辦理低息貸款,節約養殖貸款利息近200萬元,實現共贏。
同時,扶持鮑魚產業發展的思路也逐漸轉變,由原來的重點支持養殖戶擴大規模,轉為重點支持加工和冷鏈企業。2020年以來,連江縣陸續出臺加快鮑魚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涵蓋品種、加工、倉儲、銷售、品牌等方方面面。
其中,倉單質押,作為一種將加工后的鮑魚抵押給銀行換取貸款的模式,一方面,養殖戶可以加工活鮑,拿到銀行貸款,發展下半年生產;另一方面,加工的鮑魚存在倉庫里,可以等到行情恢復了以后再賣,大幅度減少價格漲落、疫情等造成的損失。
為打通養殖戶與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推進連江鮑魚產業更上一層樓,連江縣全面啟動濱海大通道江灣至松皋段公路工程,總投資達1.15億元,建成通車后預計可將江灣村到松皋村的路程由原來45分鐘縮短至10分鐘,為松蘆灣海域內的鮑魚開辟出一條運輸“特快路線”,也帶動黃岐半島“最美海岸線”建設進一步提速增效,奏響漁旅融合的海上牧歌。
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蛻變成全國聞名的鮑魚養殖大村,下宮鎮靠著這一粒粒不到巴掌大的鮑魚,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海上振興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