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治9月7日電 題:從“單兵突進”到“系統集成” 山西長治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路
作者 任麗娜 趙雪崗
山西省長治市,是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先發之地。上世紀50年代初,申紀蘭和李順達攜手創辦了西溝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繼此涌現出全國最早的“十個老社”,開啟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近年來,長治市先后承擔了農村稅費、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社會化服務等13項關鍵領域的全國改革試點工作,為全國貢獻了彌足珍貴的“長治經驗”。
如今,隨著長治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協會的成立,全市形成了“政府+協會+平臺+合作社+農戶”的工作架構,促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邁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新階段。這是山西省委部署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以來,長治市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的具體實踐。
落一子而滿盤活
“項目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是農村集體經濟的致富新密碼。我們將村與村之間的資源、人才、市場與技術等優勢資源有效整合,通過‘公司+鄉鎮聯合總社+村級合作社+農戶’模式,推動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戶增收。”7日,長治市潞城區潞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國清對記者說。
2022年,潞通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依托“熬腦”大蔥品牌優勢和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通過土地流轉、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了集大蔥育苗、種植、加工、倉儲、銷售為一體的特色農業全產業鏈。其中,核心區域大蔥種植面積6000余畝,輻射帶動有機大蔥種植面積達10000余畝。
潞城區的變化,凝聚著長治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期待——理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組織體系,形成鄉村發展合力,實現發展動能疊加。
2022年,長治市委出臺《全市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重點任務清單(2022年)》,成立了長治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和發展協會,12個縣區和62個鄉鎮也成立了平臺公司,形成系統工作矩陣,通過項目融資、股權投資、委托經營等方式,推動資源資產化、資金高效化、收益多元化,打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組合拳。
這樣的機制創新,落一子而滿盤活。
數據顯示,2021年,長治市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明顯增強,總收入16.21億元,村均66萬元。
變一招鮮為招招鮮
7日,長治市豐州鎮興盛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紅星對記者表示,“小米鄉村e鎮項目的建設,讓村里的小米通過電商變成‘金米’,山貨變身‘香餑餑’,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云’動力。”
興盛垴村作為培育小米鄉村e鎮的核心區,依托駐地企業太行沃土產業園,通過搭建“村企聯建”平臺,集聚發展一批精品民宿、農家樂、“百谷園”等項目,整合特色農產品向鄉村e鎮集中,打造成電子商務集聚高地,讓更多村民跳出傳統銷售,走上電商路。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理念和思維的迭代,引領長治市突破傳統路徑,打開“三農”全面發展的窗口。如今,長治市已探索形成資源開發利用型、產業發展帶動型、生產生活服務型、物業經濟租賃型、文旅融合引領型、聯合發展創新型6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多元的發展模式,培育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長治市涌現出一批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典型村:潞城區神泉村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增加村集體收入50萬元;沁縣走馬嶺村建設休閑度假村,增加村集體收入30萬元;屯留區西街村通過租賃經營,增加村集體收入年租金355萬元……
長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秦志云表示,6種經營模式,不能照搬照抄,最要緊的是找準與當地“三農”發展特色相契合的突破口和發展路徑。
政策集成振興鄉村
9月6日,在長治市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協會項目推介暨簽約儀式上,總投資約10億元的15個項目進行了現場簽約,內容涵蓋中藥材、鄉村旅游、農產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加快了全市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步伐。
這是長治市借助政策集成優勢,農村集體經濟項目跑出的加速度。
據了解,長治市通過全面梳理各類政策,讓工商社會資本、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匯入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洼池,20.4億元社會資本注入3572個村集體經濟項目,5246名致富能手、返鄉人員等進入村“兩委”班子,1356名機關事業單位干部、大學畢業生到村任職和工作,激活農村發展潛能。
此外,長治市建立了集體組織運營、幫扶帶動、考核激勵、分類施策等體制機制來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的創新發展,政策由“散”到“聚”集成發力,助力鄉村振興。
如今的長治鄉村大地,活力奔涌,農村集體經濟在這里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展現出鄉村振興新圖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