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都上海)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上海何以做到“行穩致遠”?
中新網上海8月31日電 題: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上海何以做到“行穩致遠”?
作者 樊中華
從聚焦12個領域發展在線新經濟,到全面推進城市經濟、生活、治理的數字化轉型;從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生態布局,到應用場景競相落地、“花開滿城”;從“硬件”設施、科創資源投入,到“軟性”制度次第出臺、探索革新……近三年來,隨著上海駛入城市數字化轉型“高速路”,一個“國際數字之都”的形象正在逐漸變得清晰。
上海上演話劇“數字十二時辰”,展示市民百姓無所不在的數字化生活 殷立勤 攝“數字原力”穩扎國際數都根脈
數據顯示,至2022年7月底,上海已累計建設逾6萬個5G室外基站、21萬個5G室內小站。隨著“雙千兆第一城”建設的深化,高速泛在、安全可靠的新興信息基礎設施正在為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與創新夯實基座。
在洋山港碼頭,華為聯合上港集團將F5G技術在全球首次應用于港口超遠程控制作業場景,即便是在惡劣天氣等突發狀況下,操作員也可在百公里外對洋山島上各種大型港機設備進行應急響應、連續作業。
在寶鋼冷軋廠酸洗車間內,基于電信5G技術的視覺缺陷檢測替代了傳統人工肉眼檢測,每年可減少鋼板質檢人工開支60%以上,單產線鋼板麻點檢測率從81%提升到96%。
不僅如此,愈加穩固的“數字底座”為“上海創新”的生長、溢出構筑了更大空間。在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園,一家本土科創企業遠景科技為上海微軟構建了全套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依托上海儀電搭建的“白玉蘭遠程會診系統”,青海、云南、貴州、新疆、西藏等偏遠地區醫院可進行多學科遠程會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等。
而“數字之網”的無所不在讓上海這一全球“樞紐”城市更具韌性。在此次疫情期間,中國電信通過“云網融合”技術,快速地為183個方艙進行醫療信息化賦能;上海擴博智能技術有限公司通過遠程技術培訓支持的方式,讓先進技術“漂洋過海”,由巴西合作伙伴現場操作,完成了數千臺無人機巡檢的零接觸作業;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數字新基建又撐起了遍布全市的“十五分鐘核酸圈”“數字哨兵”等,化身城市“安全之網”。
“疫情對數字化轉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指出,這次疫情當中,數字化應用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賦能核酸檢測、復工復產兩張證,在方艙醫院規模化部署智能機器人,云招商、云簽約審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上海將加快提升數字化能力,更好地助力現代化城市的建設。
近日召開的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體驗周上,上海發布首款IP SHANGHAI數字藝術品 湯彥俊 攝“以人為本”深耕場景百花齊放
AR覆蓋的數字商圈,數千個“智慧早餐”網點,覆蓋叫車、救援、政策咨詢等多場景的“為老服務一鍵通”,讓門診排隊時間不超過半小時的智慧就醫,保障中小學生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空中課堂,智慧菜場、智慧停車、數字景區、數字酒店、數字場館……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數字化”正悄然滲透進上海城市場景的方方面面,改造著百姓生活的諸多細節。
以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為例。三年多來,“一網通辦”已累計實施520項改革舉措,累計服務人次超過136億,累計辦件量近2億件,150個高頻事項實現全流程一體化辦事體驗。
與此同時,數字化也在賦能線下社區服務,在百姓身邊找“場景”。在虹口區嘉興路街道,百姓家門口的“市民驛站”不斷“升級”,依托“15分鐘生活服務圈”,成為集“一網通辦自助服務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兒童友好社區活動中心、社區食堂、便民服務站、社區文化活動等于一體的“市民會客廳”。
在長寧區北新涇街道,火柴人、電力哨、司法艙、慈善柜、綠房子、加梯通等數字化創新應用層出不窮。北新涇街道辦事處主任劉麗萍介紹,三年多來,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的大數據支持下,街道通過線上線下民意調查、市民熱線問題梳理等,對需要改造賦能的場景不斷進行迭代更新,使數字化與百姓的“急難愁”真正對接和無限契合。
就在近日,上海發布了《數都上海2035》白皮書,提出城市數字化轉型的8個領域關鍵建設場景及34項主要舉措,上海市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處(大數據發展處)副處長陳斐斐指出,此舉不僅關注到交通出行、教育、養老等市民數字化需求,且兼顧到了背后的更多需求,“如教育領域數字化轉型,不僅關注因材施教,也會關注如何以數字化幫助學生保護視力、進行個性化成長等更多‘細節內容’,‘以人為本’是關鍵。”
中國電信臨港信息園區動工建設,是支撐上海市建立全球數字高地的重要節點 上海電信供圖“千帆競發”共筑數字創新生態
在埃森哲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業務負責人張遜看來,上海發力建設國際數字之都,內因在于要滿足人民提供更加精細化、多樣化的需求,外因則在于上海要盡快調整其產業結構,與世界更好地連通。
事實上,高歌猛進的城市數字化轉型從場景端反哺科技創新不斷,確已成為上海鏈接全球的一座橋梁。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表示,武田制藥在華發展“十年規劃”的一大目標,就是要將中國創新與全球創新相結合,其中,借助上海發達的數字創新環境,數字化基礎設施、數字醫療、大數據應用等將是其重要的開拓方向之一。
遠景科技則通過數字化手段,幫助星巴克中國的門店進行用電、用水、環境等智能檢測,實現低碳、零碳運營的同時,降低成本、提升體驗。
“當前外資企業對碳管理十分重視,而通過數字化手段,如區塊鏈技術,可以幫助企業實現低碳運營,追溯其購買的綠色權益,追查其碳信用等,”在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孫捷看來,開放的上海在為數字科技應用提供多元豐富的最佳試驗場,而數字科技也正在從方方面面成為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助力者。
“當前,大量跨國公司、外資企業已深嵌上海乃至全國的數字經濟發展中,甚至成為其中重要推力,而在場景可靠、風險可控的要求下,外企也必將在上海數字化轉型大潮中迎來更多、更大的發展機會。”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指出。
何萬蓬同時注意到,2021年,上海的百強企業幾乎都與數字化發生了強關聯,涉及生產、貿易、消費、物流等多領域,“市場主體的信心與行動給了政府‘棋先一招’制定規劃的底氣,而科學的規劃可引領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在此次城市數字化轉型體驗周期間,上海再次發力規劃指引,發布《上海市新城數字化轉型規劃建設導引》,開辟鏈接上海都市圈和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新增長極;公布首批8個城市數字化轉型市級示范區,以“標桿效應”激活全市數字創新潛能;簽約五個城市數字化轉型重點項目,政府開放場景,與龍頭企業共同探索數字科技新應用,拉動行業創新鏈生長。
“城市數字化轉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同向發力,更好地踐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張英指出,上海要進一步發揮首批城市數字化轉型示范區引領作用,加大大數據場景開放和供需對接的力度,吸引更多優秀企業攜手共建;推動經濟、生活、治理數字化轉型進程,做深、做透、做精,有機協同,三化聯動,進一步加快形成一區一特色、一區一長板;同時要營造更加融通的生態系統,進一步完善創新的容錯機制、包容審慎的監管制度,讓數字空間的想象力、創造力,在安全合規的前提下,不斷在上海落地實踐,真正讓數字蝶變引發城市蝶變。(完)
搜索
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