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經觀察
“感覺身邊的銀行網點變少了,近期家附近有兩家銀行網點關閉了。”家住天河區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從2018年至今,銀行業網點總數呈逐年下降趨勢,記者走訪發現,廣州部分國有銀行網點有市民排隊等候辦理業務,而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顯得冷清。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兩年,加大布局線下特色網點成為了銀行業的一種趨勢,但一些追逐IP、追逐“網紅熱點”的網點如若經營不當,可能一開始會吸引客戶眼球,等熱點過去后或遭遇門庭冷落,成為“季拋”甚至“月拋”的“消費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楚涵
記者走訪
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略顯冷清
銀行網點如今運營情況如何呢?8月30日,記者走訪發現,廣州地區部分國有銀行網點有市民排隊等候辦理業務。“因為銀行卡賬戶異常,需要在線下網點才能辦理銷戶,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了。”在銀行網點排隊辦理業務的蘇女士表示,一般很少來銀行網點,除非手機上辦理不了的業務才會去柜臺,上次來銀行網點是因為銀行卡取款密碼在APP上修改不了,一定要在柜臺才能辦理。
與此同時,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顯得冷清。“現在國有銀行網點辦業務的人會多些,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的客流量并不多。”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在銀行網點辦理業務的以老年人居多,目前主要是通過線上或電話跟客戶聯系對接,1天需要聯系約10來位客戶。
哪些業務必須去銀行物理網點辦理呢?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相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大額現金支取、儲蓄卡掛失補卡、打印銀行流水明細等業務需要本人攜帶證件去網點辦理,其他簡單的業務在線上即可辦理。
業內分析
別讓追逐IP、“網紅熱點”的網點淪為“季拋”“月拋”
記者關注到,多家銀行創新打造了特色網點,例如打造茶文化特色網點的浦發銀行華景新城支行、交通銀行掛牌廣州首家“零碳網點” 等。銀行特色網點是噱頭還是真創新呢?記者走訪浦發銀行華景新城支行關注到,該網點的布局不同于傳統的銀行網點,大堂內并未設置傳統的業務窗口,而是設置了4個客戶經理的辦公位,大廳內并無客戶在辦理業務,顯得十分冷清。
“近兩年,加大布局線下特色網點成為了銀行業的一種趨勢,其優勢在于通過特色服務及業務的塑造打造自身的品牌與口碑,以此帶動獲客與客戶的留存,但一些網點也面臨特色打造成本較高、時效性較強、使用率不高等窘境,需要分別看待。”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蘇筱芮舉例道,例如針對老年客群打造的“銀發”特色網點具備可持續性,也能夠以此提升老年客群的服務質量,繼而帶動銀行其他業務的提升,而一些追逐IP、追逐“網紅熱點”的網點如若經營不當,可能一開始會吸引客戶眼球,等熱點過去后或遭遇門庭冷落,成為“季拋”甚至“月拋”的“消費品”。
蘇筱芮表示,特色網點的落地,既是商業銀行積極求變之舉,也是其線下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這種轉型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化的模式,需要各銀行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結合各銀行對自身客戶的定位,解決好重點客群的高頻訴求。
行業趨勢
網點一線員工數量減少 中后臺科技類員工數量增加
在“數智化”時代,銀行網點內配備了智能柜員機等設備,運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高銀行服務效率,可以實現包括開卡、理財、轉賬、打印流水、密碼掛失與重置、客戶信息變更等常用的服務功能,用戶可自助辦理絕大多銀行業務,與此同時,基層網點的人力也在減少。
蘇筱芮表示,部分銀行員工數量在減少是銀行在數字經濟時代的一種正常現象,目前,各銀行紛紛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減少重復的人力勞動,加大傳統業務的自動化流程,也有一些銀行員工出現了結構性調整,例如盡管網點的一線員工數量減少了,但中后臺的科技類員工數量卻增加了。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關閉一些網點的同時又新開一些網點,總體上物理網點并未明顯減少,銀行服務供給有保障。數字化轉型給銀行提升服務效率等方面帶來諸多好處,但并未改變金融服務本質,仍需要注重金融產品創新能力提升,為客戶提供高品質金融服務。另外,不少老年人更習慣傳統物理網點柜臺辦理業務模式,銀行物理網點布局與數字化改造方面需要充分考慮相關客戶群體使用習慣方面的問題。
數據說話
根據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查詢系統,截至8月19日,今年以來退出機構1547家,新設立機構1194家,凈退出機構353家,其中絕大多數為銀行線下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