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問題樓盤,推進“保交樓”,中部省會城市鄭州或率先破冰。
7月27日,新京報記者獲悉,鄭州擬推出棚改統貸統還、收并購、破產重組、保障房租賃四大模式,首批試水紓困建業、康橋、世茂、融創等六大房企,針對房企旗下問題樓盤選擇對接上述四種模式,推進“保交樓”工作。
六家試點房企
7月26日晚間,《關于我市頭部房企自愿退出項目情況的匯報》文件截圖在網絡上流傳。其中的內容顯示,鄭州市房管局召開會議,匯報“頭部房企自愿退出項目情況”,針對建業、鑫苑、康橋、世茂、綠地、融創等重點企業的項目,給予棚改統貸統還、收并購、破產重組、保障房租賃等退出方式。
7月27日,新京報記者與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取得聯系,工作人員表示“此事應該聯系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彪S后,記者撥打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簡稱“鄭州市房管局”)官網多部對外電話,工作人員皆表示未看到關于此事的紅頭文件,具體情況尚不清楚。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鄭州市政府組織鄭州市房管局、各區政府召開“6家重點企業在鄭項目情況匯報”會議,主要匯報內容是結合鄭州市政府于6月15日下發《鄭州市房地產良性循環發展相關模式和建議》的文件通知,鄭州市房管局就6家重點企業項目的選擇模式(棚改統貸統還、收并購、破產重組、保障性租賃住房模式)在會上向市政府、各區政府進行相關匯報。而上述文件截圖正是鄭州市房管局名為“關于全市重點房地產企業退出的情況匯報”的材料截圖。
據悉,這6家重點房企分別為建業地產、康橋集團、鑫苑地產、世茂集團、綠地集團、融創中國。其中,前3家房企建業地產、康橋集團、鑫苑地產為鄭州本土房企;而世茂集團、綠地集團、融創中國均在鄭州有多個項目布局。
根據上述的《鄭州市房地產良性循環發展相關模式和建議》,鄭州市在當前背景下針對房企和項目紓困旨在“為穩住經濟大盤,激活有效需求,實現全市房地產良性健康發展,仍需調動國企、央企及各類金融機構資源,通過公寓房收購為人才房、統貸統還、兼并收購,破產重組等方式,區分問題項目和問題企業,落實‘保交房’”。
創新“四大模式”
鄭州此次提出的四大創新模式,包括棚改統貸統還、收并購、破產重組、保障性租賃住房。其中,“棚改統貸統還”模式由政府平臺公司接收,后期政府主導;資產大于負債的,可選擇“收并購”模式,由政府組織國央企、金融機構對接,解決企業現金流問題;資不抵債的,可采用“破產重組”模式,由政府組織破產重組,以保證項目交付;銷售不暢、建設資金困難的,可選擇“保障性租賃住房”模式,由政府組織專項建設貸款。
而備受關注的“棚改統貸統還”是指利用國家棚改的政策機遇,將安置房包裝為棚改項目,其建設主體由開發商轉變為政府平臺公司,同時,利用市級平臺等作為統貸統還主體,與各縣市區成立合資公司,市級轉貸平臺對合資公司進行轉貸。
在業內人士看來,“棚改統貸統還”的做法如果落地,將極大地緩解房企目前的資金壓力。據《鄭州市房地產良性循環發展相關模式和建議》所述,在鄭州市城市化高速推進的時期,主城區普遍采用“安開比”(即捆綁安置地塊建筑面積與其對應的開發地塊建筑面積的比例)建設模式,即由開發商作為安置房建設主體,同時給予合理面積的商業開發模式。在原有項目邏輯未變,由于政策收緊,商業開發部分回款放緩,造成安置房和商業開發項目面臨難以同時推進的問題。為解決被拆遷群眾安置,積極研究將開發商主導的“安開比”模式轉變為政府主導模式。
而在保障性租賃住房模式中,鄭州也正在考慮購買公寓或住宅現房作為人才公寓的方式。在各大開發企業對現有樓盤進行盤點后,對于去化周期較高的項目,可以積極利用回購保障性租賃住房模式回籠現金流。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點評稱:“此次鄭州的解決措施,對于鄭州問題解決和行業問題解決的思路啟發等都有積極的作用。此次政策提出了比較豐富的解決措施,應該說針對不同的樓盤落實了不同的應對策略,比較務實,也能夠逐一突破,進而有助于更好化解矛盾,對于相關房企來說也具有較好的啟發意義?!?/p>
企業回應:不會退出鄭州市場
鄭州版本的紓困模式在網絡傳開以后,也有關于房企是否會退出項目的疑問。
對此,部分代表房企回應稱:“主要是‘房企自愿退出’這一說法引發了誤解,其實是對四個模式的統稱,并非是企業要退出項目?!?/p>
據新京報記者了解,以融創為例,目前其在鄭州的樓盤有10個,均在積極自救中,以“保資金”“保復工”“保交付”為目標,并且基于項目布局和自身條件,后期或將考慮引入合作方,但是并無出售或者撤出項目的計劃。
而對于哪些項目選擇何種模式,部分試點房企表示:“目前材料還在上報中,沒有確定下來。”
上述知情人士稱:“事實上,文件本意是政府計劃幫助在鄭的頭部優質房企解決當下遇到的困難,對6家頭部房企優先幫助紓困,對于企業和業主來說,都是解決目前暫時困局、保證交付的良好契機。首批6家企業都是長期深耕鄭州的頭部房企,不會存在退出鄭州市場的問題。”
新京報記者 徐倩 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