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7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去年以來,我國提出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這將如何影響能源行業的發展未來?
對此,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表示,能源活動碳排放主要是化石能源的燃燒和部分的加工轉換環節產生的,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這個轉變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可以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更加鮮明地突出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的政策導向,有利于鼓勵和推動可再生能源更進一步地加快發展,加快能源結構轉型。
另一方面,有利于統籌發展和減排,有利于統籌能源安全和轉型,今后可以更多依靠非化石能源的增長,來滿足能源消費合理的增長。也可以說,這個轉變,能源消費總量的彈性更大了,碳減排措施的精準性更強了。保持能源消費和供應的適度或足夠彈性,對我們現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這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現在正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能源消費的人均水平還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差距,我國能源消費在今后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還將保持剛性的增長。比如我們的人均用能水平和G7國家相比,是G7國家的53%左右,和OECD國家相比,是OECD國家的63%左右。客觀上我們完成現代化進程,能源消費還有一個合理的增長空間,所以控制上、管理上、供應上要有一定的彈性。
去年底,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中,已經明確了把“十四五”新增可再生能源電力消費量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的考核當中。這樣回過頭來看,“十三五”期間非化石能源消費的增量在能源消費增量當中的占比是40%左右,隨著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水電、核電等開發建設,預計“十四五”期間,在能源消費增量當中非化石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60%左右,轉型發展的力度將更大,進程會更快。(中新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