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安仲文
剛剛披露完畢的2022基金一季報顯示,剔除貨幣市場基金后,基金總規模環比下降5%,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出現近三年來首次下滑。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基金規模環比下降的同時,公募行業馬太效應顯著,少量頭部基金占據全市場大部分份額,而數量眾多的其他公司所占總份額不足9%。
盡管頭部基金吃到了大部分蛋糕,但規模擴張對基金投資也帶來挑戰,在今年一季度弱市環境下,規模大操作難更加凸顯,也使得倉位管理這一有效的避險手段幾乎難以施展,頭部基金一季度全部虧損。此外,雖然有一些基金選擇控制倉位以回避市場的大幅波動,但大部分基金經理依然保持了高倉位。
偏股型基金規模下降
行業馬太效應加劇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22日,共148家基金公司披露了2022年一季報,基金市場規模小幅降低至24.79萬億元,環比減少0.99%;若剔除貨幣市場基金,基金總規模合計14.82萬億元,環比減少5.00%。基金總規模環比下降,在相當程度上是因為占比較大的權益類基金開年4個月內出現大面積虧損,影響了基金持有人的信心。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當前股票基金規模約2.26萬億元,環比下降10.78%;混合基金規模5.23萬億元,環比下降12.67%;債券基金規模6.81萬億元,環比增長3.51%。規模漲幅最大的為FOF基金,環比增長9.74%。
基金一季度期間總規模下降,在基金清盤數量、基金發行失敗、基金贖回等各方面均能反映現狀。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期間基金清盤數量高達41只;同時基金發行失敗、發行困難的現象日益凸顯,今年一季度共有386只新公募基金成立,合計募資2738億元,發行規模同比大降74%,基金發行市場平均發行份額創近五年來新低。
在重倉股普遍殺跌的背景下,基金經理的業績成為影響基金規模的關鍵。從2021年“十強基金”在2022年一季度的表現來看,有9只基金期間虧損超過10%,最高跌幅達到24.83%。
在A股市場、基金市場弱市環境下,頭部基金公司進一步在競爭中形成優勢地位。
天相投顧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剔除貨幣和理財債基的規模統計中,規模5000億元以上的基金公司有8家,規模占比34.73%;規模在3000-5000億元的公司同樣有8家,規模占比20.17%。這16家頭部基金公司就占據了54.90%的市場份額,體現出基金市場馬太效應突出。相比之下,剩下45.10%的市場份額由132家中小基金公司共同占有,其中84家500億元以下的基金公司,總計只占不足9%的市場份額。
此外,在基金公司最為重視的權益類基金市場中,也更加凸顯了行業分化,權益類產品是基金公司獲得豐厚管理費收入的關鍵。按照權益類基金規模統計口徑,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規模4000億元以上的基金公司有3家,規模占比19.33%;規模在2500-4000億的公司有6家,規模占比24.28%;這9家頭部基金公司就占據了43.61%的市場份額,而剩下的56.39%的市場份額由139家基金公司共同占有。
頭部基金全虧 中小基金逆襲
經歷過去三年A股牛市所帶來的基金行業繁榮氣象,快速擴張的基金規模也對基金經理的投資帶來挑戰。
雖然頭部基金公司在規模上獲得顯著優勢,規模可以貢獻更多的管理費分成,吸引更加優秀的基金經理加盟,一些規模巨大的基金公司盈利能力甚至超過許多A股上市公司。但在今年一季度的弱市環境中,規模太大反而成為許多基金公司在收益排名上落后的一個重要因素。
天相投顧數據統計顯示,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對148 家公募基金公司進行季度收益率統計(剔除貨幣基金后按基金規模加權), 管理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基金公司整體表現欠佳,均為負收益,其中興業基金季度內收益率為-0.79%,排名第一。
總體看,全市場上有 134 家基金公司一季度收益為負,僅14家公司產生正收益,這14家之中絕大部分都是管理規模較小的中小公募,也迎來春天。
“規模快速增長可能給基金經理帶來投資壓力。”博時基金權益投委會主席張龍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投資邊界可能因規模太大而面臨一些問題,第一是基金組合的動態調整難度加大,很難從中短期的行業輪動和公司股價波段中獲得收益;第二是基金投資行業配置和選股上的容錯性大大減小,組合調整需要更高的勝率、更長的時間以及更高的交易成本。
大基金為何不愿擇時?
值得關注的是,與精選個股相對應,倉位控制成為今年基金經理投資的重要操作,但倉位控制為何成為一個難題?
“倉位擇時可以是小基金的做法,船小好掉頭,大基金很難擇時。”前海開源的一位基金經理認為,倉位控制本身需要基金經理具有較強的擇時能力,但大多數基金經理實際上并不愿意擇時,擇時本身就非常困難。此外,當頭部基金經理所管理的資金規模越來越大后,倉位擇時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倉位擇時難,但今年一季度依然有基金經理希望通過部分倉位控制來回避股票市場的大幅震蕩。天相投顧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全市場混合型基金倉位整體幾乎未變,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可比倉位68.47%,較上期減少2.94%;偏債混合型基金的平均可比倉位為22.61%,較上期上升4.59%。結合一季度市場行情可以看出,基金經理對A股市場持穩重態度,提高了混合基金中債券的倉位。
提高債券倉位、降低股票倉位可能也是今年基金經理應對弱市的有效策略,這從2018年偏股型基金年度冠軍在2022年一季度的操作中可以看出端倪。記者注意到,以2018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冠軍——博時鑫瑞基金為例,該基金今年一季度末前十大股票合計倉位僅有5.16%,環比上一季度的前十大股票持倉,倉位降幅達到50%,這意味著該基金經理很可能大幅分散了其持倉股票的集中度。
與此同時,博時鑫瑞基金還大幅提高債券資產的倉位,截至報告期末,該基金持有的債券倉位高達85.32%,環比去年四季度末提高了4個百分點,在債券倉位提高的同時,該基金還調低了組合中的股票倉位。
基于倉位控制這一核心操作,在許多基金一個季度虧損10%、20%甚至30%的情況下,博時鑫瑞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期間虧損了不到3%。截至2022年4月24日,這只基金產品虧損也僅為3.32%。
“防風險效果最好的可能還是最直接控制倉位。”南方基金首席投資官史博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從2022年一季度期間A股市場來看,降低基金組合風險,比較重要的策略還是倉位控制,但不同時間段采取降低風險的策略存在很大差別,比如像去年的行情,只有一兩個行業表現較好,好的程度遠超整個市場,這時提高個股和行業的精準度,可能就變得更加重要,但如果作為一個通常的組合風控,倉位管控最重要。
實際上,上述操作邏輯在2018年基金業績排名中已有顯著驗證。記者注意到,2018年偏股型基金業績前三甲分別為博時鑫瑞基金、金鷹鑫瑞基金、長盛盛崇基金,年度收益率分別為9.87%、9.06%、8.31%。在個股普跌、基金業績普遍虧損的環境中,上述三只基金獲得業績前三的核心因素,在于對股票倉位的控制,大幅提高債券倉位。根據當時披露的定期報告顯示,上述冠亞季三只基金的債券倉位最高分別達到53%、96%、98%,大比例的債券持倉使得上述三只基金回避了個股下跌的風險,從而贏得當年業績排名。
波動是權益投資“本色”?
然而,在一個基金持有人總體偏好于進攻性的市場中,基金經理不大愿意、也不大可能選擇倉位控制,這使得大多數基金經理依然保持常態化的高倉位運作,盡管這在一季度期間普遍帶來20%甚至30%的損失。
在常態化的高倉位運作中,基金經理顯然希望通過精選個股的策略來應對市場,盡管這一策略的短期有效性不如倉位控制。
那么,基金經理在今年一季度期間主要精選哪些股票來應對市場呢?
天相數據顯示,2022 年一季度,公募基金(主動偏股型基金)持有總市值前三的公司為寧德時代、貴州茅臺和藥明康德。基金經理仍偏愛貴州茅臺和寧德時代,持有這些股票的基金數量均達到 1400只以上。除了保利發展外,一季度的十大基金重倉股在報告期內均有所下跌,其中五糧液下跌最為嚴重,跌幅高達30.36%;瀘州老窖跌幅第二,下跌26.78%。2022年4月以來重倉股TOP10整體表現較弱,其中寧德時代與隆基股份跌幅分別為18.93%、14.12%。
盡管不做倉位擇時可能面臨大幅回撤,但是基金經理對長期投資的信心并未減弱。
易方達基金副總經理張坤在其一季度報告中直言,許多投資者失敗的原因在于,過于在意股市當前的運行情況,人類的反射系統過分關注變化,以至于它很難注意到保持恒定的事物。而股票價格就像天氣,永遠都在變化且捉摸不定、難以把握,而企業價值就像氣候,始終在緩慢而有規律地變化。盡管在短期內,抓住眼球、決定環境的似乎是天氣,但就長期而言,真正決定一個地區環境的還是氣候。
這位頂流基金經理強調,盡管當前市場面臨不少困難,但這也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相當有吸引力的價格,相信企業每天不斷累積的自由現金流將反映到其價值的積累中,而不斷增長的企業價值終將投射到其市值增長中。
“最近一年多市場的波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對權益投資開始產生懷疑。其實市場波動大本來就是權益投資的本色。”明星基金經理、泓德基金投研總監王克玉認為,在對投資標的進行嚴格篩選的基礎之上,持有時間不斷拉長才能夠區分市場波動和投資損失的風險。在市場不正常的下行波動階段,對于基金經理來說往往意味著比較好的買入時機;而在市場高歌猛進時,保持必要的謹慎同樣有利于提高長期收益率。
管理規模接近500億元的明星基金經理李曉星一直保持高倉位操作,他也同樣認為如果管理大規模資金,就只能甄別好公司好股票,關注公司質地,去做倉位擇時是一件不太靠譜的事情,倉位擇時有相當部分和運氣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