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4月8日電 (李文)羊只飼養量超過300萬只的甘肅慶陽市環縣,如何抵御市場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探索出“引育繁推一體化、種養加銷一條龍”的閉環產業體系和“政、企、研、社、村、戶、服”七位一體的產業聯合體?
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環縣,日照充足、氣候干旱,屬于典型半農半牧地區。除了這種更有利于牧草營養物質積累和羊只生長的先天優勢外,850多萬畝天然草原的地利優勢,以及富含礦物質的飲水為羊只提供了最佳水飲用。草原上生長著地椒、甘草、秦艽、遠志、麻黃等可供羊食用的100多種“中藥草”,造就了環縣羊肉的獨特品質。
2019年,在中國第十六屆羊業大會上,“環縣羊羔肉”獲得全國十佳羊肉品牌第一名。環縣羊亦成為2019全國綠色農業十佳畜牧地標品牌、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其實,在20世紀80至90年代,環縣羊只品種單一,主要以灘羊和黑山羊為主,由于產羔率較低,出欄率不高。后來隨著天然草場退化嚴重,草場壓力過大,加之遇上的干旱天氣,環縣羊產業面臨著發展困境。
2013年,環縣提出“雙百雙萬”羊產業工程,可又面對接踵而至的疫病風險、市場波動風險,羊產業一度進入低谷。
近年來,環縣汲取經驗教訓,在持續大力發展羊產業中,將發展重心轉移到全產業鏈上,通過建設閉環的產業體系,在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的同時,有效應對各種市場風險。
“有了閉環的羊產業鏈條,農戶養,合作社育肥、屠宰廠屠宰加工銷售,當遇到市場波動時,政府可以通過內部調控,讓村民利益不受損,也讓企業能更好地發揮龍頭引領作用。”環縣縣委書記何英禪認為,市場經濟下,價格永遠不可能持續向好,長期風平浪靜,面對市場低谷,政府調控能夠起到杠桿作用,通過調控撬動更多產業要素、資金要素融入產業鏈,不僅穩固了產業鏈,還有效保障了各方利益。
2017年,環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百萬只肉羊屠宰加工廠,同步引進湖羊,隨后,又在全縣范圍內建設了368個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38個專業育肥場,積極培育發展4.8萬戶養羊戶。2021年度,全縣羊只飼養量達到315萬只。
面對近期羊只市場波動,環縣還及時出臺了《關于促進羊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十條意見》,又細化了《關于落細落實肉羊保護價收購政策的意見》,通過縣內價格調控,保障羊產業穩定發展,保“牧羊人”穩定增收。
2021年9月23日,拍攝的環縣大鍋羊肉。(資料圖) 高展 攝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延鋒表示,如果營商環境不優,即使政府出臺再好的調控措施,企業也難以支持調控政策完全落地。
據悉,該公司羊肉產品銷往華東、華南、華中、西北等主要區域,2018年至2021年銷售額超8億元,凍羊尾油還出口到科威特。
“有了多方位服務,發展主體才有了空間和動力。”環縣羊羔肉產業集團負責人姬鴻圖說,“七位一體”中的政府、科研、村兩委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機構都是為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服務的,有了這樣的“服務團隊”,羊產業體系建設中的問題可以有效解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