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8日電(記者 陳溯) 近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新開工一批條件成熟的水利工程。8日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表示,目前,水利仍然存在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不完善、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不足、水生態水環境治理任務重、水利基礎設施系統化網絡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
魏山忠說,中國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旱災害多發頻發。中國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近年來,長江三峽、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淮河出山店水庫、江西峽江水利樞紐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建成發揮效益,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
他表示,水利工程在保障國家水安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拉動有效投資需求、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有需求、有條件、有基礎。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都將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領域。今年3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加強2022年水利工程建設擴大有效投資有關工作,會議指出,今年再開工一批已納入規劃、條件成熟的項目,包括南水北調后續工程等重大引調水、骨干防洪減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建設和改造等工程。
魏山忠表示,這些工程加上其他水利項目,全年可完成投資約8000億元人民幣。“水利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聚焦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前期技術論證基本成熟、省際間沒有重大分歧、地方推動項目建設意愿較為強烈的重大水利項目,加快審查審批,推動工程盡早開工建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強化建設管理和監督檢查,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確保按期完成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對于平衡水利和生態的關系,中國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表示,工程選址和設計上,將避讓生態保護紅線,合理控制開發強度,盡可能減少建設用地和移民搬遷,盡量避免或減緩對生態的不利影響。在項目可研階段,嚴格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在工程運行調度中,開展生態調度,保障河流基本生態水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