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7月25日電(記者 許婧)記者25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牽手上海農科院、湖南農大等南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的葡萄科學研究團隊,歷經數年研究,終于攻克南方葡萄種植瓶頸,讓葡萄克服了“水土不服”的難題。
葡萄喜干燥,故中國自古就有葡萄栽培“南不過長江”的定論,上海等江南省區1980 年代就開始引種抗病性強的巨峰系葡萄,但在多雨、少日照和高地下水位條件下,病害重、噴藥多、農殘高、品質差、優質果產量低,葡萄栽培困難重重。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王世平教授告訴記者,南方雨水多、空氣濕度大,葡萄在南方生長,容易出現“病害多、病害重、可種品種少”癥狀。從栽培技術上看,南方葡萄沿用北方的樹形,樹形陳舊、光能利用率低,葉幕覆蓋度低、光能截獲率低,加之南方栽培技術肥水管理粗放、可控性差,大肥大水管理,缺少精確調控肥水供給技術指標。長期以來,南方市場上售賣的優質葡萄,仍然主要靠北方等地區的運送,價格居高不下。
為此,王世平教授課題組先后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242個,篩選、認定適栽新品種33個,其中自主雜交選育8個,目前市場上能看到多種不同顏色和風味的葡萄品種,顏色從綠到紫,從淺到深都有。
王世平課題組的新成果還克服了南方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的缺陷。王世平教授介紹,課題組在國際上率先開發出根域限制栽培技術,建立了中國第一套葡萄數量化的、精確可控栽培技術。該技術具有占地少(占葡萄園面積的15-25%,“占天不占地”)、投產快、品質高、調控便利、管理省力、環境友好等顯著優勢。被認為“是近年果樹領域一項突破傳統栽培理論、有重大發展意義的前瞻性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果樹栽培發展的一個新領域”。
在這些技術成果的支撐下,研究隊伍通過集成示范,將優良葡萄品種及配套種植技術在南方大面積推廣。在生產中,能節水50%以上,節肥20%以上,果實品質顯著改善,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2-4 度,果實色澤、風味增強,產品的售價提高2至10元/Kg。并能提早投產1-2年(在上海的示范園在定植后第二年就達到豐產要求,畝產量1264kg)。釀酒葡萄所生產的葡萄酒品質也顯著提升,產品效益和知名度都得到提高。
近三年間,累計應用示范面積387.29 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0%)、累計增加產值124.54 億元、增加收入90.04 億元,提供從業崗位77.46 萬個。每年為城鄉居民提供近179.8 萬噸優質葡萄,不僅供給當地,還銷往北京、河北、山東等葡萄傳統產區和出口到越南。這項南方葡萄根域限制與避雨栽培關鍵技術還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交大農科的首個國家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