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6日電 (財經頻道 曾會生)日前,《中國智庫》第4期出版滿月,《中國智庫》總策劃人和主編、中國發展出版社社長包月陽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專訪時表示,本期主打是中國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課題組的“大金融”戰略,中國要成為大國乃至強國必須要有強大的金融體系和國際化的貨幣相匹配;《中國智庫》將繼續關注改革,全面、深度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
陳雨露重磅文章闡述中國的“大金融”戰略與發展路徑
手捧《中國智庫》第4期,赫然映入眼簾的是封面文章《走向核心國家:中國的“大金融”戰略與發展路徑》。包月陽對中新網財經頻道介紹,人民大學校長陳雨露非常看重《中國智庫》,決定將自己課題組的重要成果刊登在上面。
陳雨露在文章中強調,大國崛起需要大國金融,對中國而言,全球視野下的金融發展應該充分體現其戰略地位,通過支持國家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全面服務于國家經濟和金融崛起的戰略需要。
“‘大金融’的‘大’,不在于形式或者數量的大,而在于理念上的包容性、視野上的整體性以及方法論上的系統性。”陳雨露認為,較之傳統經濟理論,“大金融”突出強調三個整體性:一是必須將整個金融體系視為一個統一整體,而不是狹隘的貨幣和信貸;二是必須將金融和實體經濟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三是必須將中國和全球金融發展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封閉和靜態地看待國內金融的發展。
陳雨露分析,“大金融”戰略目標是推動中國成為全球“第六個長周期”中的核心國家。他在文中詳細闡述了“大金融”戰略在中國實踐的五條路徑:金融產業發展戰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戰略、金融開放發展戰略、大金融宏觀調控戰略,金融穩定與危機預警戰略。
包月陽表示,之所以推出這組重要課題,是因為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來成為跟美國同等的強國,強大的金融體系和貨幣是必不可少的。而“大金融”戰略是中國幾代金融學家的研究課題和結果,值得大家探討和思考。
越來越多學者自薦研究成果 以刊登在《中國智庫》為豪
本期封面還包括人民大學課題組的《人民幣崛起:破解“新特里芬難題”》、《貿易格局變遷對人民幣計價功能的影響》,《RII——衡量人民幣國家化真實水平的新指標》等三篇報告;國研中心課題組的《中國政府負債狀況和風險》和《大調整時代的世界經濟》;國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的《從巴塞爾協議III的實施進展看全球金融監管的挑戰》等重磅文章。
《中國智庫》由隸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今年3月初創刊,每兩個月出版一期,主要為中央決策做些對策研究。包月陽介紹,《中國智庫》的選題定位都是中長期的、但在當下有突出表現的重大問題,希望充當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的橋梁。
隨著一期一期的出爐,《中國智庫》在研究機構和學者中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越來越高。包月陽向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專家學者對智庫的認可度有了很大提升,有不少學者主動推薦文章,希望將自己的重要研究成果刊發在《中國智庫》上。不少知名專家以文章能刊發在《中國智庫》上為驕傲,甚至有學者在評定職稱時會拿《中國智庫》上的文章做支持。
繼續關注改革 將邀國研中心專家全面解讀三中全會報告
據了解,前3期《中國智庫》是以國研中心專家的重大研究課題為主,包括中國征地制度的改革問題、城鎮化的相關問題,以及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總體布局等重大問題。第4期則以其他智庫的研究課題為主,包月陽表示,未來會刊登更多其他智庫的研究成果。
11月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全會公報和《決定》相繼出臺,全面深化改革成為國家和人民的共同心聲。《決定》對中國未來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發展做出了長遠和詳細規劃,包括15個領域60項任務。
《決定》公布之后,無數的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對其進行了解讀和分析。包月陽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三中全會的《決定》超出了不少人的預期,值得肯定,但不少的解讀存在一些誤解或者偏離,還有必要進行更權威更深入地解讀。
據他透露,下一期《中國智庫》會邀請國研中心專家對《決定》的改革措施進行全面深入地解讀。(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