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最怕兩頭受壓,原材料價格漲,產品價格上不去甚至還可能下降。”上海一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品章說。“中國制造大多數附加值較低,沒有議價能力。資源定價、終端定價兩頭在外,企業兩頭受氣。”
陳克新認為,如果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我國宏觀調控會遭遇“兩難”,一方面,我國經濟復蘇還不穩固,企業經營依然困難,大宗商品漲價會讓很多中小企業處境更艱難;另一方面,輸入性通脹傳導至百姓衣食住行,調控手段有限,如果用加息等貨幣政策“踩剎車”,不僅抑制物價效果有限,還可能吸引熱錢流入。
中證期貨副總經理、首席分析師景川等專家建議,在全球貨幣寬松的影響下,應及時采取措施嚴防輸入性通脹:一是要加快扶持企業的轉型升級,培育高附加值的高科技產業、受大宗商品價格影響較小的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等,增強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二是要堅決平抑標志性的食品價格,如豬肉、大米等,穩定老百姓的心理預期;三是要保持匯率穩定,在“貨幣戰爭”中維護自身利益,盡量消除美日等國量化寬松政策的負面影響。(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