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家樂福8名CCU(城市采購中心)人員因采購受賄被捕;次年6月,北京CCU再遭調查,數名員工被拘留。
家樂福首創了大賣場模式:一站式服務、交易便捷、免費停車、價格低廉、甚至能與大量貨品面對面。這對于當時習慣了隔著柜臺買東西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購物體驗。
家樂福的出現大大沖擊了本土零售業。據一位業內人士回憶,在家樂福剛剛打進北京市場的一兩年間,許多人寧愿轉車多次到家樂福,也不愿在家附近的商店買相同的東西。
獨特的商業業態成為本土零售商爭相效法的范本。大場地、分類擺放貨架、購物車等經營形式逐漸被本地零售商模仿。有本地零售商透露,當年為了偷師家樂福,曾經連續在家樂福賣場蹲點。
除了新鮮的商業業態和創新的管理模式,有分析人士認為,善于鉆營、深諳“制度營銷”也是家樂福在中國初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廣受追捧的家樂福很快成為地方政府爭相引進的優勢項目,許多地方為家樂福開出“超國民待遇”。
“一些地方政府注重政績、希望通過引入外資為自己撈取資本,往往會把城市中的黃金路段給這些企業,并給予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在中國,家樂福依靠迎合地方政府屢戰屢勝,這也是靠制度營銷取勝的根本。” 國內商業零售專家王蓁曾如此評價當時的家樂福。
業內認為,對彼時的家樂福來說,中國本土零售市場的落后,和中國市場法制的不完善,成全了家樂福的暴發。
被指與供應商交惡
馮駿認為,在中國發展十幾年間,與供應商的交惡,也是家樂福的一大危機所在。
曾經擔任過家樂福中國區區域采購總監的馮駿見證過家樂福中國最為輝煌的時代,也目睹了家樂福后來在中國的一系列走衰。2009年,他因“價值觀與公司沖突”,從工作了12年的家樂福中國管理崗位離職,轉而創業。
“在家樂福長期的壓榨下,供應商苦不堪言。隨著其他大賣場的崛起,供應商有了更多的選擇。”他說,“所以矛盾開始爆發出來了,從康師傅到卡夫,以及更早的炒貨行業、紙制品行業對家樂福的聯合抵制,就能看出來。家樂福沒有雙贏的概念,只要供應商還有油水,就一定要想辦法榨出來;當供應商不愿意時,就不斷出現假的費用單、供應商不承認的促銷進價、強行退貨再收為贈品等現象。家樂福沒有與供應商形成真正的戰略合作關系,有的只是利用。當家樂福有難的時候,絕不會有供應商愿意出來和你一起共渡難關。”
“家樂福現在并沒有‘進場費’這個叫法,但是其他各項費用五花八門,一樣也不少。”一位曾與家樂福有過兩年合作的食品類供應商陳先生說,“各種過節費、條碼費、促銷員費、陳列費、損耗費、宣傳費、各項罰款等等,這些所有的費用,包括我們供應商的損失,最后肯定是轉嫁給消費者來買單。如果供應商不能合理的控制這個中間成本,那結果只有一個,卷鋪蓋走人。”如今,他也不再與家樂福合作。“當時看起來,生意像是不錯的樣子,但經過他們的這些克扣,最后算一算,到我自己手上的錢也沒剩幾個了。”
對此,家樂福公關部門一位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家樂福沒有“進場費”概念,“但很多時候,在廣告宣傳促銷等一些方面的成本,我們需要供應商一起分擔。”
2010年,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康師傅方便面與家樂福發生糾紛,康師傅以“斷貨”方式予以反擊;2011年,中糧集團旗下的食用油“福臨門”與家樂福因進場費等問題一度陷入談判僵局。隨即,中糧開始在上海、大連、成都布局自營店鋪,向傳統零供關系正式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