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家樂福太原長風店因某商品結賬價比標價高出2.9元被消費者投訴,此后因“涉嫌低標高結的價格欺詐”被工商部門查處。12月11日,當時正處于“自查自糾”整改階段的家樂福再陷“篡改生產日期”風波。家樂福太原某店被發現將當日未售完糕點的生產日期篡改成次日。
這不是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首次信譽危機。今年央視3·15晚會,家樂福被曝將超過保質期限的食品再利用;6月,深圳梅林家樂福店發生袋裝米發霉結塊事件;12月,曝出“低標高結”價格欺詐……
針對業界對家樂福“或放棄中國市場”的猜測,家樂福方面始終予以否認。11月21日,新任CEO喬治·普拉薩趕赴深圳,重復了和前任羅盛中同樣的話——“家樂福堅持在中國的長期投資和發展。”同時,家樂福高層奔走各地,以各種合作意向來表明對中國市場的忠誠。
2011年,家樂福在中國市場上的營業額達452億元。在全球經濟嚴冬下,中國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與家樂福其他地區市場相比,已然成為家樂福的高地。
盡管如此,在有“未來之星”之稱的中國市場,近年來家樂福也接連“棄守陣地”。據記者粗略統計,從2010年到2012年,家樂福在中國市場已相繼關閉了6家門店:大連新華綠洲店、西安小寨店、河南焦作店、佛山家天下店、長春春城店、浙江紹興店。
2010年3月,經營7年之久的家樂福大連新華綠洲店正式閉店。同年7月,家樂福西安小寨店由于經營業績不佳,宣告停業。9月,家樂福河南焦作店悄然關門。
2011年1月,家樂福佛山家天下店連續虧損三年之后宣布退出。同年2月,長春春城家樂福關店。
今年10月,家樂福放棄了經營5年的浙江紹興店。
對于關店原因,家樂福高層回應稱“正常的戰略調整”。“關店并不一定是壞事,從戰略來說,業務調整,可能有助于整體利益。”家樂福華東區相關負責人以此解釋紹興店的停業。
這并未消除外界疑竇。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幾年內,家樂福將面臨門店續約考驗,中國持續上漲的租金成本有可能令一直實行“大賣場”模式的家樂福無力承擔。另外,從家樂福不斷賣掉全球業務“舍卒保車”的趨勢來看,也并非不存在拋棄中國市場的可能性。
今年8月,有消息稱,家樂福中國計劃與華潤集團組成合資公司,擴大在華市場份額,華潤也可能購入部分家樂福股份。家樂福新聞發言人否認了該消息。而對退出中國的傳言,家樂福方面回應稱“無稽之談”。
今年前9個月,家樂福在華銷售額下滑了5.7%。
業內認為,國際零售業巨頭家樂福,開始在中國市場遭遇考驗。
大賣場曾創銷售奇跡
與沃爾瑪等競爭對手相比,家樂福在中國市場最先實現盈利,在2005年前,也是唯一實現盈利的外資零售企業。
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于1995年打入北京市場,1996年進入上海和深圳,隔年進入天津市場。之后,試水成功的家樂福開始了在中國其他城市的野蠻生長。短短幾年間的擴張和發展,家樂福已在中國市場創造出了銷售奇跡。
據一位90年代末在家樂福工作過的員工回憶,當時分店達到一定級別的負責人月薪上萬,這無疑是一個令人眼紅的收入。“很多課長、處長走路都呼呼帶風。”他說。
“家樂福進入中國后,迎合了中國人情社會傳統,實行了“人治”,即“店長負責制”。這種采購權和定價權由各分店負責人全權決策、自負盈虧的管理模式在一開始發揮了其靈活優勢。但過于分散的門店管理逐漸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