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陳 波)
創建新農村
鹿池坪幾十米寬 許多移民來搬遷
山區的移民特別多 男女老少往鹿池坪挪
經濟收入也不錯 鹿池坪變化大
道路廁所全硬化 硬化以后走路美
屋里就有自來水 自來水是真方便
一不挑二不擔 隨便就往鍋里添
幾分鐘把飯做熟 婦女們不發愁
不發愁是把福享 永遠不忘共產黨
……
鹿池坪搞創建 家家戶戶要改變
玻璃窗墻上安 掛著刺繡花簾簾
粉白墻建花園 路燈安得明盞盞
眾位鄉親心喜歡 祝愿社會主義萬萬年萬萬年
這是丹鳳縣龍駒寨鎮鹿池社區二組村民劉周喜最近編出來的新快板。在當地方圓十幾里,提起劉周喜時,人們便豎起大拇指,親切地稱他為快板“老藝人”。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用樸實生動的語言將黨的方針、政策與家鄉農村的變化結合起來,編成朗朗上口的快板,在大街小巷向人們說唱,引得路人紛紛駐足傾聽,喝彩聲一片。
劉周喜從小家境貧寒,從未進過一天學堂,7歲開始便跟著父親學編草席,一直編到現在,整整70年。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對于美好生活充滿了向往,所以特別懂得感恩。他說:“是共產黨讓我這個老貧農翻了身,有了土地,從此不再挨餓,我心里忘不了這份恩情。”
新中國剛成立不久,劉周喜還是個20來歲的小伙子,懷著對于共產黨的感恩,他便開始自編自演快板,并且擔任生產隊長和宣傳員,他所編的快板由于自由活潑、平實淺易而為當地群眾喜愛,在如火如荼的大生產運動中風靡一時。
劉周喜編快板有個特點,那就是隨著黨的政策編。最近新編的《創建新農村》就是老人有感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農村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耗時兩個月編出來的。“我雖大字不識一個,但我善于觀察,記憶力好,飯后拄一個拐杖游一咂門子,用眼看、用手數、用心記,快板就有眉目了。”他把這種學習方法叫做“瞟學”,即自己雖沒進過學堂,“提不起筆”,但只要看一眼就熟記于心了。他不僅自編自演快板,而且還能編秦腔、迷糊戲和花鼓。但凡鎮上、社區里有個文藝活動都會邀請他去說快板,老人雖年過八旬,頭發花白,但說起快板來,精神抖擻,鏗鏘有力,快板詞一字不落地和盤托出,引得臺下人嘖嘖稱贊,拍手叫好。
一次,劉周喜老人和老伴到縣城廣場上散步,不一會兒就有很多人圍了過來,要求老人說一段快板聽。劉周喜是個熱鬧人,不愿掃大家的興,就站在廣場石臺上即興自編自說一段快板《臺屬回大陸》,說到高潮階段,前來聽快板的人將老人圍個水泄不通。臺上忘我唱說,臺下叫好一片,猶如宋元時期市井細民在勾欄瓦肆前傾聽說書藝人時的盛況。有時劉周喜在大街小巷溜達時,遇到路人想聽快板,他也不拒絕,隨口就說。“我現在不讓他隨便進城了,一到城里就被人圍起來了,回不來了。”劉周喜的老伴笑呵呵地說。
劉周喜在當地不僅是個快板老藝人,還兼有個特殊的職務——民間糾紛調解主任。但凡社區鄰里鬧矛盾、有糾紛時他便充當“和事佬”,對矛盾雙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利用自己在社區的威信和人格感化和教育當事人,最終使矛盾雙方握手言和。在他的調解下,社區里的矛盾、糾紛越來越少了,居民之間越來越和睦。
劉周喜老人現在日子過得很滋潤,1971年入黨的,每逢節日,縣上有關部門有時會到他家里來慰問,送來黨的溫暖和關懷。“我現在光領低保、養老金及高齡補貼一年下來4000多元,和老伴加起來總共8000多元,什么都不用愁了,共產黨也沒忘了我們。”由于劉周喜老人心情舒暢,一生不愛攬氣,很少生病吃藥,如今83歲了,到地里挑一筐玉米棒子也不覺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