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記者 張萍 見習記者 謝非)當烈日散盡最后一抹余暉,夜幕逐漸降臨前,石軍發趕著百十只羊從山上回到了家。他再次清點了數量,觀察了每只羊的狀況,才把羊關進羊舍,開始了自己的晚餐。
回鄉養羊
現年36歲的石軍發是丹鳳縣資峪鎮麻地灣人,雖說養羊的時間才一年有余,但卻是當地最大的養羊戶。“我現在建的有三個羊舍,總共110只羊,當初是無奈之下選擇了養羊,沒想到這條路還走對了。”石軍發笑著對記者講起了他養羊的經過,像其他年輕人一樣,農村出身的他早早踏上了打工之路,先后在西安、山西的建筑工地、紙廠都干過,干的好了一年也就掙兩萬多元錢。由于石軍發常年在外,家里所有的活計都落在了妻子一人身上,老父親是聾啞人,腿腳也有問題,妻子除了要忙地里的農活,還要照顧老人和孩子,一個人身上扛了太重的擔子。
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出生,石軍發再也不忍心把家里的所有重擔都扔給妻子一人,可如果不出門掙錢,家里就斷了經濟來源,總得找個掙錢的路子,“這幾年農村的養殖業搞的是風風火火,可多數人不是養豬就是養雞,豬市、雞市目前的行情都不怎么景氣,我在外地打工時看到一些人養羊效益似乎還不錯,市場上羊肉價格也一直居高不下,村里也有兩家養羊的,我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開始了養羊之路。”
摸索經驗
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起步時的石軍發也遇到了挫折。啟動資金不夠,石軍發去銀行貸了8萬多,沒有種羊,他又四處購買,好不容易買回了70多只羊,可怎么能養好又成了最大難題。“養羊也是需要技術的,可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該從哪學技術,雖然農林衛視上有時會講一些養殖方法,但過于膚淺,咱們這兒也沒有養羊方面正兒八經的書,我只好一邊憑借著養豬的經驗,一邊去向其他養羊戶請教,摸索著來照顧這70多只羊。雖然我一再地盡心盡力,可類似于跑丟、生病這些情況依然接踵而至。”
2013年冬季時節,雖說山上沒什么草,可石軍發還是每天都會把羊帶到山上活動,一天晚上當把羊群趕回家清點數量后才發現少了一只,眼看天已快黑,石軍發顧不上扒拉口晚飯就趕緊往山上找,最終在一個山坳間發現了那只小羊,原來這只小羊跑下去喝水,可當它喝完水后已找不到羊群了。“你不知道我當時找到這只羊時的心情啊,那真像找到了自己走失掉的孩子一樣。”想起那次經歷,石軍發仍然歷歷在目。
擴大規模
小羊走失一般都能找回來,真正讓石軍發一籌莫展的還是羊群生病。2013年春節期間的那次危機著實讓石軍發損失不小。當時別人家都歡歡喜喜過新年,石軍發卻心急如焚地看著發燒的羊群不知所措。羊群的體溫先高后低,而后又一直持下降趨勢。“體溫不正常的情況下,羊群食欲下降,隨之而來的就是體重降低。如果不及時救治,羊很難存活,我自己給喂了一些藥,但沒見效。于是跑去縣城請來獸醫看了也不管用。此時羊大多已經長到70多公斤了,我當時那個急啊,就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整個春節,石軍發都是在圍著羊打轉,根本沒心思過年。最后經過多處打聽、咨詢,找有經驗的人來幫忙照顧,終于在十幾天的治療后見到了效果。經過這場大病,最終的收益大受影響,當年只出欄了30多只,總共賣了三萬元,雖然沒賠本,但也沒賺到錢。
經過第一年的坎坷之后,石軍發經過多方學習摸索慢慢掌握了一些養殖技巧,“夏季山上草雖然多,但天氣熱,羊愛聚堆,吃不飽,要及時給補充草料,而且這季節羊容易上火發病,要注意散熱晾羊,放牧后不要急著趕羊入圈,要讓羊晾一會兒后再入圈,而且每天要給羊喂4——6次淡鹽水,食鹽對添加量每只按8——10克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