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冀衛軍)在商洛說起洛南的飲食,洛南的豆腐、豆腐干和攪團,幾乎成了獨具洛南地域特色的標志或代言。
如今,在商洛的中心區域——州城,各縣區的特色飲食能躋身城區各小吃城,并進駐一些地方特色餐館和酒店的,其實并不多,洛南攪團便是其中一種,而且每次去吃攪團,都難免要排隊等候,這在各種飲食攤位林立的小吃城里,是不多見的一道風景。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洛南人,盡管如今寄居州城已滿二十年,但對洛南攪團那份特殊的情感依賴和小時候的美好回憶,總是歷歷在目,揮之不去。
洛南位于秦嶺東段南麓的商洛市東北部,地處亞熱帶與溫帶分界線,平均海拔800米至1200米。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她成為商洛七縣(區)唯一歸屬黃河流域的縣,同時也造就了她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和文化。
不管是洛南豆腐、豆腐干,還是洛南攪團,之所以備受人們的歡迎,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她食材的品質。洛南因所處海拔較高,年平均氣溫較商洛其他縣區要低2-5℃。不管是包谷還是大豆,它的生長期和光照時間都比其他地方要長,而且早晚溫差在10℃,從而造就了食材的優良品質。在洛南,種包谷的土地一年只能種一次,有近半年時間的土地只能閑置,俗稱“枳包谷”。此外,也與當地良好的水質和傳統的制作工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小時候,放學后圍著灶臺,一邊目不轉睛地看母親一絲不茍、有條不紊地在一旁嫻熟地做攪團,一邊聽從母親的使喚,適時往鍋灶里添加柴禾、拉拉風箱,也是一種視覺和親情交融的享受。
在一個直徑二十公分的鋁盆里,母親將適量的水與包谷面,打成像豆漿稀稠的面糊,待到敞口的大鐵鍋里的水開始沸騰,便可沿著鍋沿將面糊,慢慢注入水中,然后用一雙長筷或小搟面杖,沿著一個方向攪拌,讓面糊迅速擴散開來,防止面糊在水里結塊。接著,左手抓起一撮又一撮的包谷細面,讓它從手指縫慢慢、均勻地散落在鐵鍋滾燙的面水里,右手拿著長筷或小搟面杖,在鍋里沿著一個方向不停地攪拌。看著鍋里翻滾的金黃色細浪,廚房里升騰起一股幽幽的、淡淡的柴草與包谷混合在一起的沁香,很容易勾起人對食物的某種臆想和貪婪,甚至饞涎欲滴……直到將長筷或小搟面杖,插在鍋里的面糊里,保持不倒的姿勢,便可停止往鍋里添加包谷面,這樣做出來的攪團稀稠才剛剛好。然后,通過增減鍋灶里的柴禾的數量和拉風箱的頻率,將大火變成文火,慢慢熬燉,防止鍋底燒焦。大約十分鐘后,用長柄的鐵勺,從鐵鍋里舀起一勺,揚起,讓其慢慢從高處落下,觀察其色澤和質地,直到看起來金黃、透亮、光滑,一鍋香噴噴的攪團即可宣告大功告成。但要吃起來香醇、美味,還需要準備必不可少的輔料——酸菜。用食用油(豆油或花生油)將蔥花或韭菜,以及辣椒、花椒、五香粉等調味料,與自家腌制的酸菜爆炒,做成色香味俱佳的漿水菜,就著色澤黃亮、口感軟糯、齒間留香的攪團吃,才是正宗的洛南攪團吃法,才能體會到洛南攪團非同尋常的口福享受。
當然,每次吃剩的攪團,還可以用盤子盛起來,等冷卻后,用刀切成小四方塊或條形,既可以用漿水、韭花醬或醋等佐料調成蘸汁,涼拌著當涼粉吃,也可用漿水或醋等與蔥花、辣椒爆炒,燒成湯,在鍋里煮著吃,都別有一番風味。此外,在洛南鄉村,人們還習慣將烹制好的攪團,通過漏勺變成像蚯蚓狀的粗棍棍面,讓其在涼水中冷卻成形,俗稱“漿水魚”,當地人也因其外形像蝌蚪而形象地稱之為“蛤蟆魚”。特別是夏天,吃在嘴里特別爽口、滑溜,可謂老少皆宜,贊不絕口。
據說,洛南當地人之所以想方設法將司空見慣的包谷面,通過不斷地摸索、嘗試和實踐,將其變成可口的攪團等食物,除了吃的智慧外,還與當地耕地少、小麥種植面積小和小麥產量低等客觀條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