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蔡小波 謝云濤)在距鎮安縣城5公里之外的一個小山村,80后返鄉農民工張永濤創辦養殖專業合作社,走出了一條科學養殖致富之路。
張永濤因姊妹較多,家境貧寒,15歲時初中還沒畢業,中途輟學,隨父下地耕田。17歲那年,張永濤到城市打工,蹲三輪、搬磚頭、工地、餐館、擺攤啥都干過,一去就是三年多。2008年,二十出頭的張永濤從北京回到了山清水秀的家鄉,在月亮灣河道邊修了個游泳池,春秋種菜賣,夏季開游泳池,冬季殺魚賣,就這樣,一干就是五年,雖說掙錢不多,但比起外出辛苦打工強多了。
2012年,在鎮云一體化建設中,張永濤的游泳池被拆遷了。他四處打聽致富信息,尋找新的致富門道,下決心利用荒山在養殖業上拼一把。
張永濤從論證考察到籌資籌建,得到了工商、畜牧、環保、就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和永樂鎮政府、青槐社區的鼎力相助。辦照從材料審查到核審發照僅用了五個工作日時間,張永濤就拿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縣畜牧產業發展中心主要領導和技術干部,先后三次親臨現場勘查規劃與分類指導,僅用二個工作日,幫助張永濤設計出標準化、規范化羊舍、雞舍、蜜蜂養殖場平面圖;縣環保局在一個工作日內,對該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預審意見函》給予批復;縣就業局在10日內,為其提供發放小額擔保貼息貸款5萬元。張永濤興辦鎮安縣新興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場,從設想、籌劃到建成,用了三個多月時間。在家人的傾心支持下,租賃2畝地,利用羊糞、雞糞專門種植無公害化蔬菜,該養殖場系種、養、加為一體的綜合開發養殖。養殖場的建成,不僅能給張永濤本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而且還可以吸納本地部分剩余閑散勞動力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