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文/圖 記者 呂麗霞 楊 鑫)他是一個70后,渾身散發出商洛人的憨厚與樸實,他也時尚前衛,骨子里充滿了闖勁,能敏銳地從網絡上捕捉商業信息。從一名普通工人到生態農業公司經理,楊海峰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要努力付出,最終會得到回報。
不安份的青年
1989年,15歲的楊海峰通過招工成了原商州區金屬化工廠的一名冶煉工人。最初,帶著當工人的驕傲和滿心的新奇,他整天在工廠里學習各種技術,認真的工作。
時間長了,面對轟鳴的機器,灰暗的廠房和日復一日重復勞動的師傅們,最初的新鮮感漸漸退卻,工作之余,楊海峰經常坐在那些冰冷的機器房,望著外面湛藍的天空,他就想,這樣的日子死呆呆的沒有生機,一眼就看到頭,掙的工資也難以養家糊口,還不如自己出去闖天下,說不定還能干出一番大事業呢!
1994年,楊海峰從化工廠下崗了。在外地打過工,后來又回到商洛跑過三輪車、賣過水果、販過天麻,這些小生意都是風里來雨里去很辛苦,有賠有賺,卻讓他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堅定了他經商當老板的信心。
2000年,楊海峰開始進軍建筑行業,做樓房的防水處理。進入這個行業,他才深深地體會到了建筑行業的辛苦。防水處理在整個樓房建筑上雖只是一個小環節,卻至關重要,他剛入行的時候,沒有信譽度,建筑公司不敢也不愿把活兒交給他做。第一年,他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商州城的工地,一次次地上門推銷材料,拉生意,自行車跑壞了,嘴皮子也快磨破了,一年下來,他只談成了三單生意。三單生意只花了一個月就干完了,還賺了1萬多塊,這些錢相當于當時一個干部一年半的工資,楊海峰興奮極了,這行能做,有賺頭。
防水生意一做就是十多年,漸漸地,他在建筑行業認識的人也多了,信譽也高了,很多生意就找上門了。楊海峰每天快樂地忙碌著,賺了不少鈔票。后來,他發現自己在這行沒法做了,由于時間長了,他和這些建筑公司負責人或是建筑商成了朋友,活兒做了,結賬時對方跟他說,你的賬先欠著,先給其他人結。就這樣,少則一半年,多則好幾年,他的賬都結不了,楊海峰自己卻抹不開情面討要,賬面是賺了不少,卻拿不到錢。加之后來城里做防水的越來越多,楊海峰就決定轉行。
這時,楊海峰拿出自己醞釀已久的計劃,在城邊建一個大的綜合性的農業休閑園。在沙河子鎮找了好長時間,因沒有合適的地,不得不放棄了。但此時,他也給自己瞅出了一個好項目——養雞。
養雞廠的甩手掌柜
2007年,楊海峰在沙河子鎮王塬村租了十畝地建養雞廠準備與人合伙養雞。最初卻鬧了個笑話,因為自己不懂,建養雞廠時他請人專門預算了一下,對方告訴他投資六十萬元就能建起,結果八十萬元花光了,雞舍還沒建起來,后來正常運營時,他花了將近300萬。楊海峰這才意識到,養雞也是一個“費錢”的事。
養雞廠建起來了,工人們發現,楊總和其他的養雞廠老板不同,是個甩手掌柜,雖然養雞的行行道道他都懂,卻從不動手,具體的事務都由技術員來管,他只是偶爾到雞廠看看,閑暇時間就上上網、看新聞、和一幫生意上的朋友聊天。只有到要賣雞蛋的時候,他才出現在廠里,但廠里的工人卻把他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他的雞蛋,每次都能走趕上好價錢。
2008年7月,喜滋滋地辦起養雞廠,市場卻給了他當頭一棒。社會上瘋傳雞飼料里含有三聚氫銨,一下子雞蛋滯銷。當時楊海峰的第一批雞剛進入產蛋期,8000只雞每天產近800斤雞蛋,不到十天,三間房的倉庫就快堆滿了。看著倉庫里的雞蛋一天比一天堆得高,工人人心惶惶,看見他就問,楊總,這樣養下去咋辦哩?楊海峰心里也著急,但他卻在人前不露聲色,鼓舞他們:“市場歸市場,你們的任務是把雞喂好!”背過他們,他就坐在辦公室里不停地打電話,聯系以前認識的客商,每天打得電話發燙也不敢停手。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月后,雞蛋銷路開了,他以最快的速度將自己的雞蛋銷了出去,雖然每公斤比以前少賣了1.6元,但最后一盤賬居然還賺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