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聆聽周杰倫是一種習慣,無論死忠的,打醬油的,挑剔的,厭惡的。縱然自《十一月的肖邦》開始漸漸陷入了審美疲勞和江郎才盡交替出現的怪圈,我們仍然相信周杰倫可以帶來驚喜。其實在華語樂壇,談論王菲或者周杰倫都已經是一件意義已經大過于內容的事情,他們的成就無須別人來絮絮叨叨,但關于他們究竟達到了怎樣的高度,還能達到怎樣的高度,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跟已臻化境天人合一的王菲大姐相比,周杰倫還是年輕和充滿斗志的,獨孤求敗了很多年的他,也有著“高處不勝寒”的落寞,面對無休止的爭論和批評時,會難以掩飾地流露出憤怒和無措,但或許就是少了一份“自省”。這個踩著70后尾巴出生的男人,在8090的青少年群體中有著無人能及的巨大影響力,因而我們更無法忽略他這幾年越來越明顯的敷衍和不專心。才華或許能支撐他變換出無數吃老本的東西來“技術性”地湊夠一張專輯的數量,但大眾沒有辦法不斷忍受誠意的缺失。我一直認為“江郎才盡”這個詞來形容周杰倫不公平,但他是否又真是在不斷揮霍透支著自己的才華呢?剛一個剛過了三字頭的男人已經有了長達十年的巔峰期,莫大的榮耀和壓力背后也意味著疲態盡顯,這樣的周杰倫,該怎么應對已經無法遮掩的中年技術危機?
締造經典的人物還在,而時代已經不再是能誕生經典的時代,這就是跟著周杰倫一起“跨時代”的我們共同的悲哀。這張唱片的意義不在于顛覆過往,不在于樹碑立傳,只是周杰倫又一次交了技術性的功課,只是大眾依舊看不到他在跨過這個時代之后,能夠見到怎樣的好風景。我們無比留戀曾經風光無限的舊時代,但也知道屬于周杰倫的時代過去了,是真的過去了。這不僅僅是他的問題,只是我們共同走完了這一段旅程,終于發現:你,我,他,都已經變了,都回不去了。跨過這個時代,我們該學著對過往瀟灑放手,各自上路,只是期待未來某天或許還能重溫那一年怦然心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