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三平,不是一個能簡單定義的人物。在體制內,有這樣一位懂電影、有野心,且愿意為電影去真正做事的官僚企員家,是很難得的。他強悍的性格能推動一些事情快速的進行,這對于草創期和成長期的中國電影來說,是需要的。但他的性格也是一柄雙刃劍,這樣的人往往輕視制度,或者主動去突破制度,短期來說,往往有奇效,但從長久來說,卻對中國電影卻未必沒有傷害。
撰文/梅雪風
他在業界被稱為“三爺”,這個袍哥氣質濃厚的稱呼被用在這樣一位與電影局局長同級的官員企業家身上,透著一種親昵、拜服同時又恐懼的感覺。
他的功績是顯而易見的。公認的有這幾條:提出了賀歲片的概念,曾經帶著馮小剛到處化緣,在傳奇人物牟其中那里化得的80萬人民幣成了《甲方乙方》的催生劑。打造大片概念,在他擔任中影掌門人后,先后拍攝《投名狀》《赤壁》《長江七號》等大片,為張藝謀《英雄》所掀起的大片熱潮推波助瀾,這種大規模電影的制作加速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進程,對觀眾回歸影院產生了良性的影響。他主持院線制改革,攪動了中國電影市場,從市場渠道來說,有了更良性的競爭。中國電影票房這些年從10億增長到近300億,應該與中國電影基礎架構的完善有關。
但就像所有壟斷型國企一樣,中影既享受了市場化的好處,又憑借其獨有的資源,制造了民營資本難以企及的競爭屏障。而韓三平讓人又恨又怕的江湖大哥形像正來源于此。中影控股參股了中國前幾大院線,比如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線、北京新影聯等,在院線發行中成為最大的勢力之一,而中影又壟斷了進口分帳大片的進口權和絕大部分發行權,這兩大優勢在手,加上根紅苗正的官方背景,讓所有的民營企業無法與中影或者說韓三平真正平等對話,所以才會有很多電影都會去求中影去參與,才會有華表獎上很多人言前言后都要感謝韓三平。而對于不按規矩出牌的玩家,中影則會挾兩大優勢進行打壓。如果電影院對中影的影片發行不利,很可能它在進口大片的放映上會遇到問題。這樣,別的公司影片和中影影片發生檔期上的沖突時,它們的命運將注定是悲慘的。之前張偉平在之所以罵韓三平為“座山雕”,除了炒作因素,也無法排除《三槍拍案驚奇》時他們面對中影時所受到的或明或暗的排擠。強勢跋扈如張偉平,都會感到這樣的壓逼,別人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
韓三平大佬的氣質與他在北影廠和中影的經歷是相互成就的。因為韓三平的殺伐決斷,曾經帳上只有27萬的北影廠才能紓難解困,中影集團內部復雜混亂的關系因這樣一個強權人物才得以明晰。而中影給了他足夠的舞臺和底氣施展他的抱負。在他任內,他將主旋律電影提升了一個檔次,《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是用最商業的包裝講了一節歷史課,這種把明星武裝到牙齒的政宣片應該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影他提攜了一大批青年導演,其中包括陸川和寧浩,他在其中表現出的判斷力和豪氣讓人折服:看完《瘋狂的石頭》樣片,隨即約見導演寧浩,決定大力發行這部300萬的小成本電影,并承諾掙的錢會成為寧浩下一部電影的資金,而且最終真這么做了。
這是一個國家權力和個人權謀共同催生的奇跡,就像《建國大業》能讓80多位一線明星免費參演這件事一樣,這里面既有大家對韓三平個人的拜服,也有對韓三平所代表勢力的畏懼。 這個“非常享受這種被弟兄們環繞的感覺”的人,在他的中影任內達到個人聲譽的高峰,除了在國內建立了極高的權威,那些好萊塢大公司的老板們,來到中國,也得自己前往北京北二環的小西天,去拜見這位中國電影的龍頭大哥。
韓三平,不是一個能簡單定義的人物。在體制內,有這樣一位懂電影、有野心,且愿意為電影去真正做事的官僚企員家,是很難得的。他強悍的性格能推動一些事情快速的進行,這對于草創期和成長期的中國電影來說,是需要的。但他的性格也是一柄雙刃劍,這樣的人往往輕視制度,或者主動去突破制度,短期來說,往往有奇效,但從長久來說,卻對中國電影卻未必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