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去世已經十一年了,但直到現在,他的死還被人放置在迷霧里,指向各種陰謀、各種神秘故事,因為人們覺得不可能,不可能之一,是他名利富貴全都不缺,不可能之二是,他在公眾面前的表現從未失常。人們既然認定他和抑郁癥無關,就要尋找別的解釋。
2002年10月,出席“2002Cash金帆音樂獎”頒獎禮,他已深陷抑郁癥傳言,但他沒有接受大會給他安排的秘密通道,從正門入場,落落大方給記者拍照,并不斷揮手,譚詠麟問他:“他們說你憂郁癥,為何我一點也不覺得?”他還做風情狀扭扭腰,以示自己毫無問題,而整個晚上,他都笑容滿面,在臺上親吻女主持潘芳芳的面頰,發(fā)言聲音洪亮。
抑郁癥不分高低貴賤,一樣發(fā)生在那些我們覺得不可能的人身上,那些不論經濟狀況,還是呈現給公眾的狀況都毫無問題的人身上,所以,一旦我們知道金·凱利、憨豆先生、崔永元都是抑郁癥患者,都深感意外。尤其崔永元,抑郁癥最嚴重時,曾經需要24小時的陪護,但出現在公眾面前,他照樣歪著嘴笑著。
我見過的第一個娛樂圈抑郁癥患者,是相聲演員M,他私下里承認過自己的精神疾患,可一旦登臺,照舊精神飽滿、底氣十足,飯局上段子不斷,去機場的路上自己駕車,通過對講機發(fā)布玩笑。還有歌手G,她語速極快,段子不斷,笑料密集,所到之處,她都是焦點,我?guī)缀跻詾樗囊钟舭Y是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但更了解人心的作家事后慨嘆她的善良——她不愿造成冷場,她努力照顧別人的情緒,所以反常地活潑、熱情,用盡一切辦法點燃別人,寧肯事后陷入透支后的更大荒涼。
那些看起來在笑的人,那些過著浮華生活的人,那些以兇狠自嘲作為幽默材料的人,可能是抑郁癥患者中最麻煩的,他們有著一個洞悉自己、洞悉世界者的審慎和機警,反偵察能力異常強大,有意地針對人們對抑郁癥的認識,一一反著來,看上去,快樂指數甚至遠遠高于常人。例如鄭秀文,借助電影《大搜查》正式復出后,竟然是以一個豪爽潑辣的形象出現,還這樣形容她扮演的角色:“我演的這個角色很二,這部電影我覺得很牛×!”
因為,我們的文化中,有一種對內向性格的勢利,所以,與內向者生存術有關的書特別多:內向者革命,內向者求生術,內向者的力量,內向者的優(yōu)勢,內向者無敵。在娛樂圈,這種勢利尤盛,每個人都必須在種種隱藏和壓抑之外,加上一項隱藏和改變自己性格的任務,讓問題更為嚴重,曾有權威機構披露,有九成香港明星不同程度受到著抑郁癥的侵擾。
所有的抑郁者中,我們最先應該關心愛護的,大概就是這些看起來在笑的人——他們將自己看得清楚透亮,但卻依然無能為力。(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