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制滕華濤“要與好萊塢強片競爭”之語猶在耳,原定22日上映的國產片《怒放2013》卻在上映前一天緊急撤檔。發行方坦陳,撤檔是因市場空間緊張。
理性撤檔還是“臨陣脫逃”?
在《怒放》原定檔期前,《地心引力》、《饑餓游戲2》、《雷神2》、《金蟬脫殼》、《赤焰戰場2》等五部進口片把檔期擠得幾乎不透一絲縫隙,累加排片量近九成,國產片空間只剩10%左右。換算下來,每天留給國產片的排映量不到9000場,平均每家影院不到3場。如此市場環境下,發行方認為,撤檔行為屬“理性判斷”。但是,美國資深電影公關伊凡·雷扎克則認為,在臨上映前改檔的電影,未來票房也不會太好,因為“這屬于一種嚴重的臨陣脫逃行為”。
不管是“理性撤檔”還是“臨陣脫逃”,對小成本文藝片來說,似乎這都是一個無奈的抉擇。“這部影片之前點映,幾乎零差評;可在目前這樣的市場空間里,誰能看得到呢?我努力了四年,不希望是這樣的結果。”《怒放》導演盧庚戌說,“其實我的期望不高,有個適當空間,能讓觀眾正常看到就行。”
圈內有好評市場走麥城
記者注意到,在《怒放》之前,也有多部圈內反響較好的國產電影在市場上鎩羽而歸。比如,同樣是以年輕人的音樂奮斗歷程為題材,張元執導的《有種》11月上旬上映,和眾多以單身青年為目標觀眾群的電影一起擠進“光棍節”檔期。但在擁擠的檔期中,國產片幾乎皆在好萊塢大片《雷神2》前敗陣,《有種》不幸成了最早出局者,票房僅有百萬元出頭。還未等下一波好萊塢大片殺到,它已在絕大多數影院排片表中消失,距其上映不到10天。
多次入圍國際影展、獲第49屆金馬獎“亞洲影評人聯盟”獎的《美姐》,在影迷社區豆瓣網評分達9分,但10月上映以來票房僅有50多萬元。
第60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得主《團圓》,中秋檔上映,僅收獲更慘淡的32萬元票房。
最美文藝片以“裸”吸眼球
一邊是獎項連連、口碑不俗,一邊是低迷的排片場次和票房數字——國產文藝片難如人意的戰績背后,隱含著影片運作中一些值得思考之處。與商業片不同,文藝片很少有足夠資金支持宣傳,因此票房一般比較慢熱;而好的片子需要口碑累積,但往往等“好名聲”傳到觀眾耳中時,已很難在電影院看到它們。在此背景下,藝術院線顯得尤為重要。如今,各種官方或民間文藝片放映組織已在各地時有出現。在上海,《團圓》和《有種》的首映活動皆由今年成立的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接手。目前,《有種》在聯盟旗下影院保持一天一場排片,雖然票房有限,但起碼保證了眾文藝片導演期盼的 “讓想看的觀眾有地方看”。去年就已頻頻在國際影展亮相的《美姐》,直至今年才尋得上映時機,這也有賴于片方自組的“《美姐》藝術影院聯盟”的支持。
當然,國產文藝片從能“放”到“怒放”還有很長的距離。業內人士指出,缺錢的文藝片更要學會用有限的資金“叫賣”。目前,到底怎么“賣”,片方往往找不對門路。以農村、民俗題材的《美姐》為例,該片除打出“最美文藝片”旗號,還刻意放大性元素,海報以“裸”吸引眼球,預告片以“情欲”為招牌,這樣的宣傳招攬的目標群體與可能對影片產生共鳴的觀眾顯然有不小距離。
培養文藝片市場是個長期過程,文藝片的“怒放”尚需力量積蓄,在此之前,作為市場的開拓者更需在影片賣點上多動些腦筋。不過,可別把腦筋動歪了。(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