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3、中小成本電影逆襲
去年底,在《泰囧》《一九四二》的票房博弈中,大制作、大場景、高技術的大片《一九四二》落敗。今年,中小成本影片不斷上演票房奇跡,與之對應的是,一些題材相對沉重的大片如《毒戰》《忠烈楊家將》等,在口碑上表現尚佳,《毒戰》幾乎取得了零差評的評價,但票房表現遠不及前后檔期的中小成本《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
導演陳可辛在宣傳《中國合伙人》時提出了"十年大片時代結束"的概念,他認為中國的大片時代從2002年的《英雄》(電影版、美劇版)開始,到2012年的《泰囧》結束。對此說法,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并不認同,他們認為幾部中小成本的成功并不說明大片時代的結束,而目前鐘愛小片的二三線城市觀眾也會日益趨于成熟,追求視效大片。
>>評析
中國需要高質量大片
譚飛認為,現在觀眾愛看中小成本現實題材,是因為過去古裝大片的價值觀越來越不受推崇,"那些片子沒有親和力,不接地氣,現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訴求,不想只是成為一個符號,想成為有愛有恨有淚的人,所以只追求大場面的大片就不再受寵了。"他認為這種中小成本受寵的現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我們真的有了可以媲美好萊塢的高質量大片。
導演何平近日出席上影節論壇時直言,中國電影要走出去必須拍高質量大片,"小成本影片不是中國電影的未來,而且由于今年中小成本影片屢屢跑出黑馬,許多投資人以'賭馬'心態批量跟風生產。"他透露,有家公司一口氣投了10部2000萬元左右的電影,沒有劇本,就把熱播劇改編了趕緊拍。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認為,中小成本電影豐富了市場,但不是主流,更不能代表全部,"每次中小成本電影取得成功都會給整個行業帶來非常大的推動力和生命力,也給新導演、新演員帶來了機會,但國產大片確實在行業當中發揮了行業標準的作用。中國電影市場可以容納很多商業大片,也需要各種高品質的大片去創造更大的市場。"(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