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設備
物價上漲 大幅推高制作成本
物價上漲導致劇組制作道具的物料成本也提高很多,不同影片支出費用差距巨大,實力雄厚的片方往往斥巨資打造場景購買器材,但從細節入手完全可以降低物資消耗,也不會對影片質量產生致命影響。
除了占比最大的演職人員投入之外,片方前期投入最大的成本還包括物資投入。前不久,導演馮小剛公開表示自己為了拍攝電影《一九四二》“大手筆”斥資1.8億元打造一條逼真的“民國街”,近日,馮導又在微博上展示自己拍攝電影用的四架昂貴的德國器材。“它們中間每個器材的價值都在150萬元以上,有的甚至高達300萬元,用這種設備拍出來的電影的票價不貴也難。”一位攝影愛好者分析。
“物價的上升導致劇組制作道具的物料成本也提高了很多。”陳煥宗坦言。記者在走訪昌平區某電影道具制作廠房時了解到,從去年到今年,包括塑料、皮革、金屬等在內的電影道具原材料費用上漲了20%左右,人工費用上漲了40%-50%。“原本準備接手《趙氏孤兒》劇組80萬元左右的訂單,但是由于人工費用上漲太多,最后我們只能制作40萬元左右的道具。”為電影《趙氏孤兒》制作部分兵甲的道具師周某向記者透露,原來制作相似的道具時,道具師能凈賺其中的2/3,現在只能掙一半甚至1/3左右。
據他介紹,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是目前聽說過的道具訂單中單人道具、服裝成本耗費相當“可觀”的典型,該片片方當初為主演周潤發、鞏俐和周杰倫三人的服裝道具共支付了500萬元左右的費用。“雖然片方特別要求三人的頭飾全部都要用純黃金打造、工藝要求極其精細,但當時接下該單道具師還是因此而‘大撈’了一筆,現在很難接到利潤這么高的訂單了。”周某表示,目前他們已經開始考慮逐步提高道具收費標準,尋找更多低成本、效果相似的道具材料。
“聰明的制片人完全可以在道具等物資投入上‘巧妙’省錢,為影片節省開支。”某資深電影人向記者表示,自己曾經接觸過一位電影制片人,因為沒有經驗為劇組耗費了過多的無謂開銷,該電影為了表現出古代士兵的逼真效果,為每位飾演士兵的群眾演員都訂做了昂貴的假胡子。而有經驗的制片人往往會事先跟導演溝通好鏡頭安排,只給能夠拍到面部特征的幾位前排群眾演員制作精致的假發、胡子等配件,而給后排鏡頭模糊的演員以廉價的替代品。
事實上,降低影片物資投入成本,從細節節省物資消耗完全可以降低影片投入。據胡子介紹,導演張猛最初只揣著7萬元拍攝《鋼的琴》,打算一邊拍攝一邊籌錢。在這種資金緊張的條件下,《鋼的琴》在拍攝過程中還是創造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記者調查發現,很多觀眾都對片中演員秦海璐和王千源在煙霧中表演的場景印象深刻。“這個‘神來之筆’實是無奈之舉,是逼出來的,在原來的劇本里,這場戲應該是兩個人站在兩個大煙囪的下面演奏,有一點超現實的意味。”張猛無奈地表示,“我們沒有資金去搭建兩個合適位置的煙囪,只能在地上挖兩個深坑,工作人員在里面不停地放煙,拍出來就成了‘煙囪’,像舞臺上的追光一樣。”
發行推廣
宣發制勝 四分電影六分宣傳
電影的宣發過程可能影響到整部電影的票房命運,市場不乏小成本國產影片靠宣發制勝的案例。電影《將愛》的編劇邢愛娜甚至在微博上直呼“四分電影、六分宣發”。
有電影發行方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一般而言,影院拿到電影票房之后,需要上交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5%的專項基金、3.3%左右的營業稅。扣除這兩項后,制片方可獲得剩下票房的34%-37%,具體比例會根據影片投資大小等因素適當調整,發行方獲得6%,其余48.7%-51.7%則由放映渠道進行分成,影院在其中可以拿到50%以上,剩下1.7%左右的票房則歸院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