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可謂是中國賀歲片之父,今年賀歲檔不見了他的蹤影難免使觀眾感到些許落寞。不過好在最近他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一以貫之的辛辣犀利。
馮導怒批只拍攝幾天就能收獲幾億票房的綜藝大電影,覺得它們帶壞了觀眾,慣壞了制片人,也敗壞了中國電影市場。我覺得這次馮導開炮貫徹了他一直以來的風格——發現得了問題也抓得住熱點,就是角度有那么一點點奇怪。
綜藝大電影確實粗制濫造,名不副實,一本萬利,全靠營銷,有點像大銀幕上的麥當勞。可是,就是這樣的“垃圾食品”卻往往門庭若市,買家趨之若鶩,行家目瞪口呆。沒辦法,誰讓這是一個商品經濟的時代呢?需求決定供給,觀眾們愛看,就難免有公司制作。
可是這些“高票房,低口碑”的綜藝大電影會不會使中國電影市場陷入資金偏離、嚴肅作品流產的惡性循環呢?在下認為也不至于。眾所周知,給《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買單的觀眾,不是主流電影消費人群——相對而言,常看電影的觀眾總是比電視觀眾挑剔一些,畢竟電影票目前并不便宜。他們主要是電視明星的忠實粉絲,來電影院其實是花錢看“大電視”的,這也是為什么此類電影在國內幾大電影社區中都評分偏低的原因,因為真正的電影觀眾根本不買賬。
與其說綜藝大電影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毒瘤,倒不如說是一場應季應景的小感冒。短期內可能確實加重了國產電影給人的浮躁、銅臭的印象,但是長遠來看,它們一方面吸引了大量熱錢,使中國電影有了更加雄厚的經濟基礎,可以用來加快建立市場經濟環境下完善而規范的電影工業體制;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一批很少進入電影院的人群培育成潛在的電影觀眾。當這些花錢圖個樂的觀眾不再滿足于綜藝大電影的“無腦消遣”時,他們的一部分會轉變為主流電影觀眾。感冒過去了,身體不但會很快康復,還會提升抵抗力!
話又說回來,觀眾們為啥非要花錢看綜藝大電影呢?也是因為多數國產電影拍得實在差強人意。先不說嚴不嚴肅,至少國產片得秉著為人民娛樂的心態進行文藝創作吧。一邊自娛自樂,同時又想叫好叫座,這樣的春秋大夢中國電影人還是少做點為妙。馮導總是對別人開炮,若是這次別人拿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說堂堂一個大導演,不去好好拍電影,反而去參加什么《我看你有戲》的綜藝節目,這會對同行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導致沒有年輕導演繼續愿意創作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馮導會作何感想?
說一千道一萬,不滿歸不滿,講道理不是抬杠,觀眾希望看到好電影,才不管你們吵什么呢。(祖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