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當地時間24日晚,第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落幕。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的《冬眠》斬獲金棕櫚大獎,意大利年輕女導演愛麗絲·洛瓦赫的《奇跡》獲得評審團大獎。演員方面,美國演員朱利安·摩爾因《星圖》晉級影后,英國演員蒂莫西·斯波則憑借《特納先生》摘得影帝桂冠。
評論認為,本屆戛納電影節獎項呈現出多元和均衡,一派皆大歡喜的局面。而這或多或少都與本屆戛納電影節的評審團有關,今年戛納電影節由新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擔任主席,評審團中的女性占據多半,今年的戛納也被宣稱為“女性主義的崛起”,博愛、廣泛而溫存的廣義女性力量讓今年的戛納更有人情味。
錫蘭的電影屬于全世界
努里·比格-錫蘭的電影《冬眠》摘得金棕櫚大獎可謂毫無懸念。據前方媒體報道,《冬眠》從亮相之日起就成為了金棕櫚的最大熱門。由于結果乃眾望所歸,在頒獎后的評審團發布會上,甚至沒有記者向評審團提問選擇這部電影的理由。
努里·比格-錫蘭曾經兩度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遠方》、《安納托利亞往事》),一次獲得最佳導演獎(《三只猴子》)。有影評人認為,錫蘭的電影就好像他曾經的御用男主角穆扎菲·奧德默的臉一樣,樸實、敏感、有風霜,而且每一部都在不同方面有個性與創意。
《冬眠》片長196分鐘,不僅是今年戛納競賽片時長之最,也是錫蘭個人作品時長之最。有影評指,在這部電影中,錫蘭結合了自己的兩大創作特點:首先在形式上,他回歸到創作初期的原生態表現形式,和其處女長片《小鎮》一樣,他用“海聊與辯論”等人物對話直觀地展現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矛盾;其次,在主題上,《冬眠》堪稱他在人過中年之后對生命的全面反思,涉及晚年生活、婚姻、孤獨、道德困境與貧富差異等,這些內容,不僅擁有東方式的細膩情感,還展現了人類的多重脆弱與無奈,讓錫蘭的電影不僅屬于土耳其,也屬于世界。
老人與新人分享“雙黃蛋”
電影節把一個獎頒給兩部影片或作者,或是為了平衡安撫,或是真的因為評委意見難統一,偶爾出個“雙黃蛋”很正常。戛納近兩年更是有這樣的“傳統”——第65屆把最佳女主角頒給《群山之外》兩位女演員,第66屆更是第一次讓一部影片的演員和導演共享“金棕櫚”,今年則將評審團獎分給了“電影界的活化石”84歲的戈達爾和年僅25歲的加拿大天才導演澤維爾·多蘭。
澤維爾·多蘭在5年前自編自導自演的《我殺了我媽媽》獲得戛納青睞,但今年的《媽咪》才是多蘭從“一個天才”到“一個導演”的質變。多蘭在過去的幾年里一直沉溺于同一題材的反復使用,《媽咪》把他帶到更深刻的母子話題,完成了他導演生涯的突破。
而戈達爾并沒有親臨戛納,他丟給本屆戛納一件行為藝術作品《再見語言》,無序的畫面和暴躁的節奏配合景深過度的3d效果,《再見語言》夢囈般地深化了電影的標題——再見語言,這件作品也同樣被視為一代新浪潮宗師的概念之作。
外媒評價說:“讓自我顛覆的戈達爾與自我突破的多蘭平分評審團獎,也算是本屆戛納評委們能想到的最合理的解決方法了。”
朱利安·摩爾集齊三大電影節影后
表演獎方面,本屆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競爭不激烈,唯一能和“透納先生”蒂莫西·斯波一爭高下的是《狐貍獵手》里性格復雜敏感的 “杜邦先生”史蒂夫·卡瑞爾,但既然給了《狐貍獵手》最佳導演,平衡之下“透納”便贏了“杜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