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電視劇《西游記》中,六小齡童扮演的孫悟空一會兒抓耳撓腮一會兒上躥下跳,行為特別活躍。而昨天下午,出現在記者眼前的六小齡童也特別活躍、健談,采訪過程中妙語連珠、滔滔不絕。
六小齡童此行的身份是寧波市圖書館“天一講堂”的主講人。在他看來,《西游記》這樣一部影響了好幾代人的作品,絕不是看過笑過就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它的一些精髓值得國人珍惜,而非消遣。
甬城記憶 唐僧講經是在天童寺拍的
十幾天前,周國平來“天一講堂”時,著裝主打藍色調。而昨天六小齡童的著裝則是清一色的大紅,紅框眼鏡、紅帽子、紅外套甚至紅襪子,就連圍巾都是紅色系的“大嘴猴”。
開講之前接受媒體采訪,六小齡童剛一落座就主動打開了話匣子。這些年奔走各地作了很多講座,他的思維很活躍,語速像機關槍一樣快。對于自己的裝扮,六小齡童表示是“別有用心”,“我比較喜歡紅色,特別是中國傳統的紅色,每次出來都會穿紅色,顯得年輕。”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出生于紹興的“猴戲世家”,對于寧波也不陌生。“寧波對我來說,有一個特殊的意義。”他說,“可能你們年輕人不知道,我們《西游記》拍攝的時候,當時在天童寺拍了好幾天,我印象特別深。”
那,拍的那些鏡頭都用在哪里了呢?六小齡童說,《西游記》的第四集叫《困囚五行山》,那集里面唐僧出世,被觀音菩薩選定去取經,“他在天童寺講經,有這么一個場面,這個場面里面的僧人都是真的,包括方丈之類的也都坐在下面聽。”
主角觀點 傳統文化應多跟觀眾交流
昨天,六小齡童花了2個小時與甬城觀眾交流西游文化,300多位觀眾男女老少都有,把講廳擠得滿滿當當。作為主講人的六小齡童并沒有準備演講稿,他說習慣了想到哪說到哪。
聽聞自己是“天一講堂”目前邀請到的唯一一位開講座的演員,六小齡童很是開心,但他向記者表示有更多期許。“我其實非常希望中國傳統的戲曲、舞蹈、武術類演員,能夠跟我們的市民多接觸。跟多個年齡層次的觀眾進行交流,對我們自己而言,也是一種學習。”
在他看來,像西游文化這樣的傳統文化,傳播是沒有年齡界限的。“像天一講堂之前會請一些有影響力的學者、作者,他們是有一個固定的讀者群的。但是《西游記》,它的受眾群是沒有限制的。”
六小齡童說,現在很多孩子看86版的《西游記》,會發現很多技術上的毛病,“吊的鋼絲、泡沫做的石頭等等,都被識破了。但我們那會兒拍攝條件簡陋,這也沒辦法。”
他認為,那時演員的職業態度以及表演意識,乃至西游文化的魂,那才是真正寶貴的東西。“我想真正好的藝術,它是會成為永恒,成為經典的。我這些年去過很多的大專院校,跟學生、孩子們交流,一起感受西游文化的愉悅。”六小齡童說,他很喜歡這樣一種體驗。
看待改編 對傳統文化多一些尊重
經典容易被人記得,也容易被人“惦記”。因為《西游記》的火,近些年來關于西游題材的影視作品也是層出不窮。昨天,當記者問及是否看過像《西游降魔篇》這樣一些改編自經典的作品時,六小齡童表示只是聽聞過一些廣告介紹,并未有興趣仔細觀看。
“這些片子的大概內容我知道一些,票房還不錯。我看這兩天的報紙,也說我們中國電影產業的產值有提升,”但六小齡童對此并不感到興奮,“我覺得要冷靜地去思考,我們國家是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延續的,作品真正能成經典有幾部呢?”